心靈資糧

行者之路_2

戒律與佛教未來

文/宗麟法師
壹、緒論
世尊自證涅槃後悲心示教,隨機為說諸饒益法義,策勵佛弟子契入法性、同證涅槃,並咐囑僧伽(指出家弟子,以下例同)住持正法令久存世間。而世尊入滅後,更突顯了僧伽責無旁貸的「久住正法」使命。
在各項「久住正法」的遺教中,本文從戒律角度探討其對佛教法運隆替的影響,以立足當今漢傳佛教回顧過去史實和前瞻未來發展,思考戒律對僧伽的重要性。

貳、戒律意涵
首先從世尊結戒(施設戒)十句義(即「結戒十利」)深入量察戒律的精神意涵,雖然各廣律的傳誦大同小異,僅以《四分律》做說明依據。
《四分律》:「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
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
約攝律文十義可分為五:1.斷現在、未來有漏的修證義(攝八、九義),2.有罪令調順、安樂的清淨義(攝六、七義),3.使未信、已信資益善根的增上義(攝四、五義),4.能攝僧並令歡喜、安樂的和合義(攝一、二、三義),5.終極目的的「正法久住」義(第十義)。綜觀五義可明確把握世尊結戒本懷,既兼顧了出家弟子個人的清淨與修證,及僧團共住的和合與安樂,還護念到資益眾生的慧命與善根。再者,「依戒生定、由定發慧」的「三無漏學」中,屬「無漏慧學」的無我、空性、識性、如來藏,與「無漏定學」的八定、滅盡、法華、首楞嚴,都是僧俗佛弟子同學、共證的行法,唯「無漏戒學」的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六法、具戒,劃清了男女僧俗的身分與倫理。
因此,筆者認為戒律意涵六義:1.是表發僧俗的條件(因戒體不同)。2.是修道的準備(資糧),護戒愈慎重嚴密(清淨),行道愈順暢無礙。3.必須契應法性、趣入涅槃(修證)。4.是維繫僧團和合的共住綱紀。5.使群眾增上善根的門檻。6.是圓滿「正法久住」的要衝。

參、鑑往知來
量察戒律意涵後,再將古今佛教現象思惟比較,作為未來發展的借鏡。

一、 夙昔典範
自印度佛教到各國佛教,歷代多有宗師級的大德化世,例如: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羅什大師、智者大師、鑑真大師、元曉大師 等,即使不是一代宗師,僧格能師範人天的也不勝枚舉,探究原因,除了古德個人的善根悟性外,列舉五項歷史事實:
1. 修道堅固:任何挫難困頓,堅守修證標的。
2.戒品清白:一切威逼利誘,嚴淨毘尼為歸。
3.僧尼別住:男女授受分明,僧尼各有梵剎。
4.白衣尊崇:朝野爭相禮敬,社會地位崇高。
5.優質境教:山林水邊田野,長養修道聖胎。
細審這五項因素,實為僧伽戒德與佛教法運、眾生機感成輾轉因果、善性循環的見證。

二、 當今現象
反觀今日漢傳佛教,多有弘化布教、修福領眾的佼佼者,佛法普及性也勝於古代,何以清淨法運岌岌可危?依然列舉概述:
1.修道力羸:各種煩惱障心,降低修證實力。
2.戒律隳弛:淫盜殺妄飲酒,破壞僧團風紀。
3.僧尼共住:僧尼共住伽藍,影響梵行清譽。
4.比丘度尼:比丘剃度尼眾,問題多而複雜。
5.僧俗雜居:僧俗雜居道場,七眾倫理堪憂。
6.誤解大乘:自詡菩薩行者,輕毀聲聞毘尼。
7.同道愍責:南傳佛教同道,愍念訾責吾人。
8.傳媒污染:電視影帶傳媒,腐蝕僧伽道意。
9.白衣譏嫌:白衣輿論譏嫌,教內普受羞辱。
再思上述現象,雖然也有僧伽個人善根悟性的因素,而戒律的認知、受持與戒德的重整、清淨,又是與佛教法運、眾生機感成輾轉因果、循環勢力的歷史見證。總之,擷取過去輝煌經驗,吸收今日珍貴殷鑑,務實地「提振戒律」可扶濟傾圮的法運。

肆、因應芻言
對法運的關懷與努力、奉獻,是每一位佛弟子的天職,法運興盛則是所有佛弟子「集體創作,眾志成城」的結果。筆者就「提振戒律」的因應方法,膽敢陳述管見芻言,期能引起共鳴,同興法運!分解如下:

一、統整理念共識
理念是一切行為/行事的主導,有純正理念才能開展後續純正的緣起(例:
方法、資源、結果 等),僧伽若能強化四項理念並形成共識,便掌握了逆轉機變。以下一一敘說:
(一) 涅槃為出家本懷
以「契應法性、趣入涅槃」為剃染出家的成長目標,時時憶念,對境練磨,形成對生命自覺、自發、自愛、自律的修道性格。
(二) 戒律為行者共基
從世尊教誡比丘五夏依止和尚學律,及比丘因廢學毘尼受呵責,可清楚確定戒律在一切行法的地位。就「機教相宜性」而言,固然允許個人或僧團特別好樂與提倡,卻不是「曲高和寡、一枝獨秀」,應當是出家五眾(還可推衍到僧俗七眾)同遵、共修的學處。
所以,太虛大師的名言「戒律為三乘共基」可說為世尊的教誡做了精準註腳。
(三) 毘尼為盡壽奉行
聲聞毘尼本為盡形壽的學處,只要不「作法捨(意樂捨戒)、命終捨、二形生捨(具男女二根)、斷善根捨(犯重罪、滅擯)」,理當盡一期生命遵守奉行。然而世尊的一句遺教「小小戒/雜碎戒可捨」,竟成了後世弟子或因心性煩惱、或因師友勸誘、或因政經壓力、或因災變諸難 等,極具開放性、選擇性地受學戒律的「充分理由」,這種獨立於「絕對全分奉行」的「相對部份持守」,提供了釋放、轉還、隨方施設的心靈空間,也造成了戒律隳弛、似是而非的必然效應。譬如一棵大樹,本當根、幹、枝、葉俱全,因個人/團體的愛、惡、取、捨差別,或剪、或修、或接、或補,必成另類風姿,甚至有枯萎斷根禍患。
如果出家同道都能忍可聲聞毘尼是盡壽絕對全分奉行的學處,在面對心性煩惱與因應時代問題時,必有更智慧謹慎的權衡與善巧靈活的運用,來相應戒律意涵(cf.「貳、戒律意涵」)與圓滿「輕重等持(輕戒、重戒平等受持)」的本分事。
(四)  聲聞為菩薩資糧
漢傳佛教屬大乘佛法機感,向來有仰慕效法菩薩者,胸懷「大乘行人」志氣,誓學「清蓮出泥」聖潔,卻往往在入世隨俗中迷忘聲聞學處(指出家律儀);或以「活用菩薩學處」輕毀聲聞毘尼。殊不知「菩薩聲聞(指受菩薩戒並認真學修的僧伽)」的初學者,還會有因入世利他受「非威儀」譏嫌的近憂(例:為救解而抱觸異性),何況是無知隨俗者,又如何避免身心俱毀的遠慮?
如果菩薩學處確實用聲聞律儀奠基,在慈心熱腸裏運入冷眼慧光,試著導向「兩利(自他兩利)雙全、二乘(大小二乘)雙美」的理想,既能關照健全道次第增益「全梵行(五分法身圓滿)」,又可貫徹戒會「三壇大戒」先小後大的用心,落實大乘國土、菩薩行者的盛名/勝名。
整體漢傳佛教要統整理念、凝聚共識,在沒有德重一時的思想/精神領袖出現以前,的確是極大的考驗!可喜的是「法洲以法依」給吾人展望光明未來的信心,出家同道若真能依皈「以盡形壽奉行聲聞毘尼為基礎,再進修菩薩學處,後歸趣究竟涅槃」的理念受持,這不求統整而自然統整的效果,會像水到渠成般指日可待!

二、 培養研律人才
要「修證自利、利他增善」並濟,善巧靈活運用大小乘毘尼,如法因應時代問題,必須先培養能正確解讀律典與研究、發明的德學俱優人才,而培養人才得配合師資、課程、同學、館藏與環境的整體教育。
環境教育待後文發抒(cf.「肆、五、創造優質境教」),先談課程、館藏部份:漢傳佛教雖以《四分律》為本,行事時若檢閱各部廣律興廢與古德孤詣成就(例:南山三大部、靈芝三大部 等),更能助進思擇持犯、輕重、偏圓 等問題。
因此,遴聘精學厚德的師資,號召歡喜意樂毘尼、心性德品賢善的僧伽,以現存三藏典籍為範本,參酌信實可靠的近代研究,有計劃地設計課程與學程,融合法性、心性、止持、作持、儀軌 等,漸次探賾、逐步深入,學修完成後,這些經過教育計劃統一栽培的人才,將是戒律師資或戒律諮詢人選,對佛教會有1.統整理念共識、2.端正戒律視聽、3.人才輸送十方、4.互通佛教資源的實際貢獻。

三、 建構法依制度
教內有「鐵打常住,流水僧」的警句,在時節更迭、人事交替的無常法則裏,要鞏固僧團道風,永續佛教命脈,就得倚重與「理念、人才」鼎足而三的「法依制度」。
制度施設範圍可寬、可狹,若廣覽律藏或叢林清規,依循「法性、涅槃」的理念檢索,將可彙編嚴密週詳的僧團制度,筆者僅把制度內容舉要略述,供養諸家參考:
1.僧團方向:僧團方向攸關二眾(僧俗二眾)教育、僧團發展等各項實務,以僧團中心理念為標的,綱維制度、統領大眾,推動僧團前進。
2.法門修行:法門修行是一切佛弟子慧命所寄,從經論提列可實作、可傳承的禪法,成為僧團止觀運心的依據與宗門。
3.共住規約:範限僧、尼道場,簡別共住條件,及淨人、信眾入寺儀規 等,嚴持僧尼別住、僧俗區隔,以護梵行、正倫理。
4.攝僧度徒:規定僧度僧、尼度尼,與從俗到僧的養成次第及公約,制導僧團和僧伽素質。
5.人事行政:人事請職、升遷,僧團交流、酬酢 等事宜,分擔僧團庶務,共創光明法運。
6.財務經濟:單金、水電、衣食、慶弔 等收支管理,護持安樂辦道。
7.獎懲處分:獎勵功績、懲戒懺罪,住持真理、正義。
8.僧伽福利:休假、退職、進修、外參 等福利,使「休養生息」,開展潛能。
9.僧伽安養:醫療、送終 等安養,令無後顧之憂,正念正知。
依法建構的制度化僧團,不但終結惡性循環(cf.「參、二、當今現象」),並有逆轉為善性循環的強大勢力。

四、 組織專責戒會
組織專門負責傳戒的常設戒會,遴聘熟諳大小乘、二部(僧尼二部)毘尼的律師與僧伽,依法如律地結界、問遮難、授戒、教授 等,嚴格執行三皈、五戒、十戒(以兩年為基數)、六法(沙彌尼加受六法成式叉摩那)、具戒(式叉摩那於二部僧受具戒成比丘尼)、菩薩戒的道次第與受學時間(例:式叉摩那須實滿兩年六法清淨),戒期中著重戒律的講解與實作(例:隨機羯磨),加強戒子正知戒律及正行毘尼,陶塑修道習性。
所以,深諳毘尼的常設專責戒會,不但能輔正各僧團制度的健全,並有1.統一戒律理念、2.提昇傳戒品質、3.制約受學年限的功能,其公權力與公信力是捍衛佛教僧格、僧制、法運的尖兵。
五、 創造優質境教
蘇東坡曾用「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點明環境的助道潛力,提示一切見、聞、覺知都是環境教育的領域。在林總多元的境教領域裏,筆者仍然舉要略述,供養諸家參考:
1.生活倫理: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與人際往來 等,都在示範身言二教。
2.活動事務:佛事法會、文教慈善 等各類活動流程與運作實況,能激發慕道赤 
忱。
3. 建築規劃:殿堂樓閣、寮廊林池 等如律配置(例:經像法物安奉室內、僧寮
不在佛堂、法堂上方),可引導對三寶用地尊卑上下的規劃正見。
4.器物設備:櫥檯桌椅、法器物品 等相關設備(例:盥洗室配備洗淨用具、淨           
鞋等),有「無情說法」的隱義。
5. 文化宣導:圖畫警句、偈咒法語 等文宣品,全是諸佛、賢聖化身。
透過正知經法、戒律應用於生活一切事項,僧伽即使沒有經教、師友開解,長期受眼見耳聞的視聽濡染,也會因為正面的修道環境教育,淨化和深化成學佛正見與修道性格。

伍、結論
僧伽修道實力有二:1.義解、2.實證,身心實證佛法(法性、涅槃)仗憑義解三藏教理(經、律、論),義解三藏教理貴在身心實證佛法,這就是「解行相應」的道理。吾人身處當今佛教,受用古德、長輩建樹的成果,應在安逸平順的黃金時代裏,以「解行相應」感恩謝德。
筆者認為:從「提振戒律」的五項方法,依技術難度高低,由近程、中程、遠程循序圓滿,便是「解行相應」的表現。基於此,評估了四項預期發展:
1.從毘尼學處知解僧伽的修道意義、進退分寸。
2.完全回應戒律意涵(cf.「貳、戒律意涵」),如法因應時代問題。
3.造成強勢的修道人文,發揮「顯正即破邪」的作用。
4.繼承先賢、啟迪後進,近報四恩、遠濟三途,創開未來光明法運。
所以,戒律對僧伽的重要關繫個人修道、佛教法運、眾生機感,筆者投誠殷請師友同道 為道、護教、愍眾生勉力加行!

刊於:《佛藏》第18期,民國89年4月1日,pp.18~25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