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法語_1

從大乘經看佛陀的教育方法與精神_2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自度度人,慈悲濟眾的大乘教義,在中國繁衍成長。以往古德,大   都從「維護法城,受持正法」方面來努力播種佛種,廣宣佛法。這可從唐代六祖惠能大師以  前,歷代單傳的史實,到後來一花開五葉,繁衍綿延盛況,證實古德們這段漫長時間裡,有  其不可磨滅的一頁。然而佛法傳至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要如何大步向前邁進,繼承古德們  弘法重責大任,這是我們大家對現代僧教育費心思考的問題。佛陀是真理的先知先覺者,在  理論上極其高深,在體系上極其精微,然佛陀向來的教育是平和、大慈大悲的,所以,想要  維護世界和平,謀求人類的幸福,也只有佛教思想教育,才能提供如是貢獻。

佛教思想,持續達二十幾個世紀之久,至今能得到億萬上人的信仰,長期擁有一個廣大遼闊  之空間,必然有其本身優點和價值存在。可以說,釋尊是個持平的改革家,他在思想混亂時  代裡,能虛心聽取各宗派之意見,篤實細緻的去體察綜合,並且進一步攝汰圓融。本來尊重  自由思索是早期印度奧義書(Upanisad)思想的優良傳統。古代印度民族如果沒有那份珍  重悲智的心情,也許後來根本就不會有新的佛教文明出現。在佛教思想成長過程中,自然免  不了有許多對立的流派出現。例如,佛典中所載「六師外道」互爭雄長。但這並無損於佛教  的光輝,釋尊當時互容各種不同宗派思想的態度,是頗值得我們後代學習的,這是一種溫厚  涵容的個性使然。據說佛陀時代,印度當時多達有九十幾種外道,佛教在當時興起可說是社  會與宗教的大革命,然佛陀以寬厚平和的心胸,主張以智慧和德行教化並重,理想和現實平  衡,對社會而言,打破階級制度,將一切基礎建立在平等慈悲教育上,對個人而言,他反對  極端的享樂主義,也反對唯苦的修行主義,一切著眼都放在自由同人道上,以智慧、達觀、  靜省……體察真理。總之,佛陀大乘佛教教育思想,從經典分析,一生主張慈悲、善行、持  戒、寬容……以達到宇宙和人生的和諧。

任何一個宗派發展到某一個階段,自然免不了有部派之分。原始佛教中有「上座」和「大  眾」兩部的對立,後來亦有「大乘」、「小乘」的諍議,這都是佛教在歷史弘傳過程中自然  的呈現。如中國儒家思想,在宋明理學時代,有「程宋」、「陸王」學派的對立一樣,這都  是歷史的陳跡。時代一直在向前邁進,假如我們的思考模式,仍停留在古殿塵柱上論說佛學  教育,那就有點「刻舟求劍」了。也就是說,我們在檢討現今的佛教教育,應該徹底的對舊  時代文化陋習,包括一切思想和制度,予以全盤性的整理,攝汰、淨化,並以更寬容平和的  心胸,放眼於世界佛教的不同風采,為屬於全人類佛教之興衰而努力,使佛陀教育功能真正  在人間發揚光大。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