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法語_1

從大乘經看佛陀的教育方法與精神_3

 

所謂宗派學說,是指在教義、思想、儀式、行事等內容皆有相同者,可約同屬一宗派。佛世時,佛教僧尼團體為和合一致的教團,然佛陀入滅後數百年間,則產生有十八至二十個不同部派;至小乘與大乘佛教興起,各學說分歧,故有中觀派、瑜伽派等的形成。中國佛教產生學派之初,僧人未必屬於一定的學派,直至各種教義紛紛確立,祖師的傳承逐漸受到重視,宗派的名稱,遂成為該一僧團的代表。中國佛教宗派的產生,盛形於隋唐時代,約有十三宗。例如:毘曇、三論、成實、律宗、涅槃、地論、攝論、淨土、禪宗、天台、華嚴、法相、密宗等。十三宗中只有毘曇屬小乘宗派,其餘皆依大乘經所成立的宗派。以下略舉數宗,說明所依經論及創宗情形:



(一)三論宗:
此宗是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論而創立,其教義乃依《般若》思想而成立,故此宗的根源,在於《般若經》。佛滅後七百年間,龍樹菩薩依「般若經」造《大智度論》,此論為釋經論。接著又造《中論》、《十二門論》、此二論為宗經論。於印度形成中觀學說,故龍樹菩薩為中國三論宗的鼻祖。
在中國東晉姚秦弘始三年,鳩摩羅什來到中國長安,譯出《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中土三論宗的教義於此開創。此宗專為破邪顯正,滅除眾生一切迷執,導歸於中道實相的空義。在三部論中,《中論》是論破一切虛妄偏執,顯中道實相教義,進而由此中道實相,呈顯諸佛的正觀,故此論又名《中觀論》。《百論》則是正破外道,旁破自餘,而顯大乘實相義。《十二門論》顯大乘正道,並破小乘外道,開示般若正觀,證中道法性。又《中論》以二諦為宗;《百論》以智為宗;《十二門論》以智境為宗。



由上可以掌握,三論宗所明的教義,其教育方法,是在透過畢竟空的空理,深解緣起性空諸法實相,更以無所得空性為要,破除一切眾生的迷執,證入實相本體,所以,本宗教育宗旨,要學人從破邪顯正中悟入緣起性空的實相教義。所謂破邪,即總破一切有所得的見執。例如:
(一)外道:執實我的邪見。
(二)毘曇:執實有的執見。
(三)成實:偏空的情見。
(四)大乘人:落入一切有所得的見解。以上四種迷惑,是為一切眾生情見的大小見執,若能透過緣起正觀的體悟,便可掌握無我即空的境界。破邪若盡,知一切法無所得,即無迷執,此中道實相的真理,便可顯現出來。如《金剛般若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說明,世人若能透視一切諸法皆虛妄不實,便能於諸相非相中,得見如來真實之相。眾生無始劫來的妄執,無量無邊,為令眾生能反迷為悟,中觀於此建立八不要義:「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八不,說明自性本空實義,空即是平等義,一切法無差別義,從平等義中,明不生不滅、不一不異,排遣一切妄執,調和一切意欲,內心自在解脫,證入真空本性,從智化情入手,由此大智而行中道救世之目的。此為三論宗所開展出來的宗派體系。



(二)天台宗:
此宗是依山為名,故名天台宗。為隋朝時期智顗(西元538~597)所開創,因智顗大師棲止天台山,倡立一宗的教觀,故有世稱天台智者大師,且有東土小釋迦之尊稱。此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正典,並建一宗法義,更以《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教典為指南。此宗依《法華經》分判五時八教,為佛陀一代說法攝機概況。五時者:一者華嚴時:佛初成道為大乘菩薩說《華嚴經》,然小乘學者,如聾如啞,無法領會。二者阿含時:佛為小乘根機說《阿含》四諦法。三者方等時:除說小乘經亦說大乘經,為策勵小乘能回小向大。四者般若時:小乘回心向於大心,然執情未泯,更進一步廣談般若空義,而澄淨之。五者法華涅槃時:眾生根機漸成熟,佛乃為說《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乘,稱性而談,為令一切眾生,共成佛道。此為智者大師分判如來說法,依眾生根機不同程度,採取差別層次教育方法,引導他們由淺至深,達到成就佛乘的最高境界。



八教,為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合稱為八教。化儀四教者:一者頓教,應大乘根機說《華嚴》頓入的教法。二者漸教,謂說《阿含》、《方等》、《般若》等漸修教法。三者秘密教,指佛在一法會中說法,為此人說頓、為彼人說漸,聽者彼此互不相知,眾生各得利益。四者不定教,指佛在一法會中說法,說頓、說漸,眾生彼此互知,各得利益。化法四教:一者藏教:指小乘三藏教。二者通教:佛對大小乘根機共通說法,隨根機領會不同,各得其所。三者別教:專為教化菩薩教法,別於藏、通、圓教,故名別教。四者圓教:乃對於最上利根菩薩所說圓滿一乘實教教法。由此看出天台宗對如來教相判釋的見解,與此宗所居的大乘地位。
《法華經》可說直顯諸法實相的教育哲學,從理方面而言,即空、即假、即中。從事方面來說,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所謂理事相融,直談諸法即是實相,依荊溪大師說:「本宗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疏,以大品為觀法。」本宗說一心具十法界,靜觀此心,可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進一步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諸佛眾生,本性一體的教說。



(三)淨土宗:
主要倡導往生極樂淨土為目的之宗派。所謂淨土即有別於穢土,指以清淨功德莊嚴成就的清淨國土。淨土思想乃依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三經為正典,以及天親菩薩所造《往生淨土論》,馬鳴、龍樹諸論師贊述的三經要義,以及《般舟三昧經》所倡,以九十日為一期,常行無休息,正身業,口稱佛名,意觀佛體,三業相應,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行此定法者,即言修般舟三昧行,得此念佛三昧成就,即可親見十方諸佛立於眼前。中國初有廬山慧遠大師,為最早聚眾結社行此定法,其後智顗、善導、慧日、承遠、法照等諸師相繼發揚此一念佛定行。



中國淨土宗初祖東晉慧遠大師(西元334~416)。是位精於般若性空的學者,年方二十四即登講席,曾住廬山東林寺傳法,一心致力於經典研究,然常慨嘆江東之地,經典未備,禪法不聞,律藏殘缺,遂命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眾經傳譯。每逢西域三藏,多懇惻咨訪。曾迎請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出阿毘曇心論、三法度論等。聞鳩摩羅什來至中國,即遣弟子道生、慧觀、道溫、曇翼等赴長安,學習龍樹系的大乘空觀思想。後與劉遺民等百餘人,於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倡以六時念佛,專依淨土念佛為修行法門,共期往生西方淨土,至三十餘年未曾出山。此之後,又有北魏永平元年(西元508),菩提流支來華,授曇鸞《觀無量壽經》,傳承完備的淨土經論,使我國淨土法門有劃時代的進展。至唐代道綽、善導等師,承曇鸞教旨,極力強調佛陀的本願力,又主倡末法時代,眾生根機淺薄,唯念佛一門為要路。道綽著有《安樂集》一書,乃依曇鸞難、易二道的教說,立聖道、淨土二門教判。善導撰有《觀無量壽佛經疏》,明示淨土教義、教相,並承曇鸞、道綽,立念佛正行與雜行,奠定後來中國大乘淨土的思想教義。由此看出,中國宗派在時代流傳之中,亦呈顯著多變的不同風貌。



(四)禪宗:
相傳釋尊在涅槃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惟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即讚大迦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於汝,汝其善護持之。」此為禪宗以心傳心的起源學說。
此宗又稱佛心宗、達磨宗。因達磨將《楞伽經》傳至中國,開啟中國禪風,故以達磨為中國禪宗初祖。此宗探究心性之本源,以期「見性成佛」的大乘宗派。達磨初來中國,謁梁武帝,然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後有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磨傳法印心,為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五祖弘忍。五祖門人中,有神秀與慧能二人。五祖示寂後,神秀於北方長安、洛陽為中心,主張以篤踐實履的精神修行禪法,後被尊為北宗禪之祖。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法,繼為第六祖。慧能其後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禪風,是為南宗禪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有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



此後,慧能嗣法弟子多達四十餘人,大開禪學宗風,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其中,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一超直入,大興中國頓教禪學宗法。可見中國「禪」的實踐意義,直由心門入手,不假次第,更不立一切行證位次,這樣的禪學風格,乃有其大乘行者獨由心悟的教學方法。
以上僅簡單略述中國大乘宗派成立及流傳概況。台灣在這許多宗派之中,現今各宗義理仍有人致力研究,然而落實在實際修持方法上,多僅存禪宗與淨土宗。故以下就單以目前台灣推廣的淨土教法,略述中國大乘淨土宗教育之特色。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