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如悟院長法語_2

珍惜人生 深作反省

文/如悟法師
   人生有「四難」,所謂「四難」在『法華文句』談到:「值佛難,說法難,聞法難,信受難。」這說明人生在世,第一、值遇佛世難,第二、遇真佛法難,第三、聽聞正法難,第四、能一心信仰受益難。而在『四十二章經』也說:「天下有五難: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短命不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這些都是經典的明白曉示,能受生為人身是一件殊勝不易的事。固然此世人身宛如草葉霜露,生命的脆弱現象,隨時可能被無常之風所吹散。然而,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能深自覺悟,人身最高貴之處,就是要務守本分,逐一開發我們內在的美德,往向善、向上之ㄧ途前進。

一、 知人身貴重

    世人要懂得善自尊重已身,於此舉一例子來說明。比如有件貴重物品,於外表看來並無任何珍奇之處,不過如世間浮陳的用品般,從來未被人多加注意,甚至隨意棄置廚側或房屋的一角。然有一天,此物竟被友人發現,指出乃是稀世難得之寶,價值不凡的古物,我人當然立刻將它小心翼翼的放入金庫寶盒裡珍藏,作好防盜、防火的措施,將之視為傳家的貴愛珍物。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也應作如是觀。

    我人色身雖如世間不顯眼的浮塵,並無特別的重要,若常作如是想,那麼自身不免懈怠,乃至暴飲暴食,身穢行亂,甚至作出不體面的事也不覺羞恥。這樣的人不僅是對自己全無自信,根本也否定了自己尊貴的人格。反過來說,若一朝有了自覺,常自我反省,自信自身為最勝之身,必當會謹慎維護,策勵自己的德行,培養智慧,務期修養一己人格臻於完善。不僅如此,再進一步求入佛菩薩境地,也不是什麼困難之事,因佛與菩薩亦由人所成。慈雲律師說:「知人身貴重,乃入道捷徑」。奉持佛法,成為受戒入位之身,即使未離現世人身,實際上卻已邁入佛菩薩的聖位。

    人在世上,不愁衣食虞乏,更不怕貧窮折磨,最怕的是沒有正確思想,因為必須有正確思想,方能過有意義的生活,才能莊嚴人生。修學佛道最大的障礙,莫過於放逸而不能自利,以致走向極端途徑。人往往不能避免樂欲,然而追求樂欲無疑是促成流轉生死的主要因素,縱欲更是火焰毒箭般之惡德。佛陀教義明白顯示,追求樂欲就是貪,陷於苦中就是瞋,執著於不苦不樂就是癡。

二、知身無常的正念

    佛法啟示世人,當以自發菩提心去克服繫縛與欲想,一切苦樂、有形無形,當被超然其上的精神所解除。超越苦樂,即要證知諸種感覺的無常,在不斷力行中擺脫它,必能超越苦樂遠離悲法。佛法告誡我人,在樂中見苦,將苦視為荊棘,更將寂靜中的無苦無樂,也視作無常相,這才是正見正覺者。如此覺知,才能將現法中的煩惱轉化,將有漏轉無漏,以至身雖死而法常住。

    無常一法,是此世中不變之常法。人類的身心,世間天地、日、月、無一定常物,時時刻刻都在遷變,忽不暫住。世人或常見花好月圓,桃紅柳綠的情景,不料一朝風雨飄搖,一切美景便散落無。明亮的鏡子,什麼都映照得到,然而一旦生了銹,即不堪使用,不過形同廢鐵一般。又如爐火中焰燃烈火,予人冬季裏一時之溫暖,然而薪盡火滅,頓時爐子亦成為冰冷,室裏依然是寒氣逼人。或以人來說,曾是街頭巷尾跳躍嬉戲,或為園中玩者泥巴的稚嫩孩童,曾幾何時,早已是滿面蒼涼的老人,或原為婀娜多姿的青春少女,一轉眼間面目也不再秀氣,身段也不再美麗,成為整日只為家庭操勞,心中不斷盤算經濟問題的庸俗婦人。這些都是人生無常的寫照,生活是無常,死亦無常。

    世間問題種種之多,有資產上億財閥者一夕間破產,有原為貧窮、身無長物的漂泊浪子忽成暴發戶,或有野蠻進入文明,凡夫修成佛陀,或是和平忽成戰爭等等,這些都是世間無常百態的現象。人生的旅程,彷彿一連串的探求,嘗試與冒險,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時行於坦途,忽然發覺前為懸崖峭壁,無路可走;或有身處崎嶇山徑,又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成敗關鍵或半由人為、半由際遇,所謂「頃刻風波有萬里」。際遇,純然是人事巧遇機緣,雖然形跡飄忽,但終非全無跡象可尋。西諺說:「萬勿失去千載一遇之良機」,此一機遇在你猶如得到順風之助力,瞬息間揚帆千里,善於把握它的話,則凌越御風無往不適,如不善把握則如曇花一現、流星一閃,錯過了便永遠錯過。能看破世事、世情的無常,找尋失落的靈性,自然不憂不慮,而「得寬懷處且寬懷,休把眉頭皺不開」,如此方不致被私慾野心所蔽,迷失自己的良知理性。過去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推而至未來幾億萬年的進化,實際上都是無常的活動。如此看來,無常決不是惡的緣起之詞,也不是由厭世主義而來,實在是宇宙進化的自然常態。

三、知生死大事

    反省此身,若日日為煩惱追逐不去,菩提之道自不能得;或時時起希冀名譽妄念,貪者衣食財產等心情,若能將這些除去,試問尚有何物可留念?或偶然地心頭出現理性,發起清靜善心,忽而又被三毒煩惱雲層所遮蔽,依然徬徨於愛欲憎惡的慾念之下,朝夕操作者同樣的事業,可嘆眨眼間恐怕已是半百的夢幻人生過去了!
    也許我們常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們的所有物,殊不知這只是暫時的借住之物,不過是在婆娑國土旅行期間,為一期心識所住的宿店而已。所謂貧富榮枯,只不過是豪華旅店(五星級大飯店)與較小客棧(小間賓館)的區別。住店的心情好惡,也僅是在住店期間的事情,一出旅館,同時一場浮世之夢,不問你是富貴貧賤,外面等者我們的陽光都是一樣的。

    人要是不肯花心思去求明生死大事,只是胡亂渡過一生,那麼人生實在是非常淺薄與愚痴。古德提示:「朝聞道,夕死可矣。」佛教第一要我們觀此生命無常,念此身的脆弱無憑,然後覺悟開發自己的信心智慧,修養自己的求道精神。因無論任何英雄豪傑、智者、學者,到底難敵這無常勢力。人的一生壽命,僅繫於出入一息罷了。故《梵網經》序文談到:「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如流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一心願常時少壯,體力充沛,無奈光陰剎那不停,誘導此身不知不覺中奔向老、病、死的巷內。當年冰清玉潔、肌膚晶瑩的可人紅顏少女,青年時的伴侶,促膝談心的情人,說不盡的知心語,然今日卻成為表情木然,年華老去的婦人,不再可親可愛,往事不堪回首,不過徒增感慨萬千矣!

    一期無常來到時,任憑有一國之首的威勢、在朝官員權力,也都不能留存。那時,但見親人家屬哀傷,妻子朋友悲嘆,皆無人可代替死亡,縱然是傾出萬貫家財、世上稀有珠寶,也難以換回寶貴生命。古德《祭白骨文》有一段話:「無常風來,雙眼忽閉,一息不斷,紅顏變空,桃季失妝,六親眷屬,悲嘆無益。」雖是寥寥幾句,已將生死無常完全道盡,黃泉寂寞道路,唯有獨自一身前往,萬不能邀他人同行。俗語說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是以,我人務必作深一層的反省。

四、最後的深思反省

    上山須到頂,入海須到底,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幸得此人身,就要有窮追澈底,下一番苦工夫來研討生死大事的決心,生命的真諦,不能茫然無知地只是一人踽踽獨行,恐在不知不覺中,又走向三途六道的曠野。生來空空,死亦空空!誠然,空出空歸,無非依因緣業力,於不生不滅中現此虛假的生死之相。知否我人一生之間,身、口、意三業,所造善、惡二事行為,蔚成了無形業力,此業力到任何地方都將緊隨我人不相離。我人的未來,實在就是這業力所引導,無論是墮入惡道,或生於人間、天上,或赴淨土,都是隨此業力而上升下墮。所謂「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隨者因果大法而現相,縱令是成佛成神,也都是依這定業的動力而牽引。正因如此,所要檢討的是我們平日的身行、口說、意想,處處要深自用心,了解因果昭彰,身命無常,那麼任何時刻都不該鬆懈自己,不能因循馬虎,更要特別注意「慎獨」的功夫。『中庸』所云:「君子戒慎其所不見,恐懼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俗語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世間人所不見,人所不知的事情,神佛在冥冥之中洞鑑無遺。是以學佛之人,尤其更要本者良知,著重因果,待人做事不失理智,不違道德,規規矩矩,越是不受人注意的地方,或單獨自處時,越是要自我尊重,行不逾軌,事事求其分寸。誠然不止是人的身命,此心也是剎那轉變不停,往往思笑忽悲,思喜忽瞋,一日之中,一時之間,都有無量的變化,如昨日和今日之身決不相同,早上起來與晚上安寢時心情也毫不相同,這完全是業力的相續表現。了解此一意義,自然通達無我的道理,若能開啟我們生命中真正的智慧,具備圓融的道德,不僅現在,就是到未來永刧,也必然能在佛界活動,作一名濟度眾生的大善知識。

出自圓光佛學文選  第一輯  P43~P54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