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行者之路_4

六妙門略義

文/ 寂慎法師講述

    「佛祖之要,教觀已矣。」佛佛道同,有不斷的血脈,需要僧伽的延續,教學相長,負起度化的責任,才不失暇滿的人身;而承先是善根佛種的啟發,啟後是福慧資糧的累積。反之,眾生長夜無明,沉淪苦海,皆由缺乏宿世種性的薰練,又於後世於三寶處的不淨信而不能全心全力付出,故於「教觀」不殷重、珍惜。

    此次我以「六妙門」為題,來略宣說佛法核心、修道的次第。此法名相雖來自於智者大師,但傳承於佛祖心要;有說數息觀、不淨觀是二甘露門,是進入止觀禪修的門路,分別對治無明妄心與貪愛結使。此二者,即是眾生沉溺的因緣,若能暫伏是為「止」,若能斷而永不生是「觀」之慧。而「六妙門」中,六之為數分別是數、隨、止、觀、還、淨的次第,在《解深密經》中慈氏曾問佛陀,何者是止觀的依因,佛陀回答:「由清淨的戒與聞思所成的清淨正見,是止觀的依因。」故教觀就如同眼與足,解與行的並重,缺眼時足行危險,缺足行時,有眼目無用。其中「教」就是正見與戒、眼目之源,「觀」修就是六妙門的足行。

   「六妙門」中最先是數息與隨息,對初入門的行者心猿意馬的虛妄,先以專注於所緣境的數息觀來暫伏;此雖是止妄,卻是有出入息的流動,不是枯死的。而為了止妄、須要有作意的數息,等到妄心已暫伏,就不須再作意,而能進入任運隨息,可以達到正念正知住即可。隨次進入止觀,因為行者宿世的業感因緣各異,故有五停心觀法;即貪行者,用不淨觀;瞋行者,用慈悲觀;癡行者,用緣起觀等。是屬於因病給藥的應機止法。

    至於止為先,是因若不作陷入物相的業感對治,就像風中的燭火,不能明亮,然則觀慧不能明亮;等觀慧出來後,再次第進入還淨,此為實修階段,而「還」是何意呢?是因眾生於所緣境迷惑,故於內心生疑結,而造業受苦;此為眾生無明薰成的業種與異熟果,如今我們要斷這業種,一樣是要還回面對所緣境,用觀慧來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而不是選擇畏懼於境而用逃離的方法,這也就是心之於境的不即不離的關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中觀道法。此為六祖大師於壇經中破斥神秀以長坐不臥的修法來教禪法,而以一行三昧,行、住、坐、臥皆是禪的心法,不利文字的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故還淨,即是教觀中的真觀修,也是止觀之前該有的「正見」。

    以上是「六妙門」於正法傳承中的略義,以此為僧伽的延續,注入心血,希望藉此「教觀」,讓三寶更發揚光大。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