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如悟院長法語_3

徹見心性即禪的開悟

如悟法師   編著 

   禪宗常用的語句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說:徹見心性就是禪的開悟。黃檗希運禪師說:「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授與二祖慧可的《入愣伽經》的中心概念是「自性清淨心」。「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禪者愛誦的《華嚴經》的中心思想。所以「心」是佛教修持的出發點,也是其歸著點。我們信佛的人對於「心」的性質及其構造應特別加予詳盡的究明,才能達到修持的目的地。

    那麼,「心」是什麼呢?和其他的東西有什麼差別呢?第一是沒有一定的形相,所以無長、短、方、圓,也非青、黃、黑、白,要看也看不見的。但無形無相,看不見的並不限定於心。風誰看見呢?禪宗有「風動?幡動?」的公案。可見的都是動搖的草木,飛揚的旗幡。無形無相不過只是消極的規定。

    那麼,「心」是什麼東西呢?需要再進一步的吟味。慧可參達摩大師時,心甚感不安,達摩說:「將心來,給你安」;慧可找心良久說;「覓心竟不可得。」達摩卻說:「給你安心畢。」可見心也是不能把捉的東西。

    不限於禪宗,近代的心理學家由另方面,為要脫卻形而上學的主體或本體的心而努力。但,佛教的無我說,早就在這方面建立了透徹的見解。欲捉忽然在背後,看後又既不在那個地方。《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畢竟心是不可得的。那麼心是什麼呢?不得不再問,但,發出這樣的問自體到底是什麼呢?借一句禪家常用的口氣來講:「諸人未到法堂,已喫了三十棒」,動念開口前既喫了三十棒。但,雖然喫了三十棒還是不得不問。這不得不言的必然性存在於我們人間的世界。教學、神學的理說固然,大凡真的學問關心都是由於這樣的必然性而生出來的。我們暫將關於心的本體論,或對其消極的解答且擱置,由別的觀點來吟味心的一般的性質及其構造。

    由結論而言,心的特性是在於意識或自覺。換言之,就是見、聞、知、覺等的性質。精神往往被喻為鏡。雪峰義存說:「我這裡有一面古鏡相似,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但鏡是沒有意識,照相的底片無論怎樣銳敏,底片並沒有自覺,銳敏性只是限於意識的存在者才能言的。「芭蕉葉無愁雨。」人造的精巧的人,並沒有敏感性。無論怎樣精巧,畢竟是物質,並不是精神的存在。

    但,無意識,或潛在意識豈不是也屬於精神的領域呢?近代的精神分析學對於這方面開拓了很大的分野,也舉了可注目的實蹟。但把這樣的領域,歸入於精神的分野,是否妥當尚有議論的餘地。因為意識以外的領域,果然屬於心理現象?抑或屬於生理過程乃至其他過程?甚難確定。假定我們的精神感動,對於腦細胞引起了某種的異狀,這異狀在我們不知不覺之中,反應於我們的心理狀態,因此,將這個腦細胞的異狀,斷定為精神現象,這可謂是尚早。

    但,禪宗常以「無」或「空」的文字來表現心性。唐的趙州和尚曾被問:「狗子還有佛性麼?」答:「無」。法眼文益禪師被問:「空還具六相麼?」答:「無」。六祖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般若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由這些言句來看,禪所云的「心性」當體,似乎是無念無想,並無任何意識或自覺,是一種靜寂的境地。但並不然,印度的婆羅門教中有以空寂狀態為修行目標的「無想定」,由禪看來,那不過是一種的異狀事態。禪的境涯是「孤舟載月宿蘆花」的明證的世界。「坐水月道場,修空華萬行」的無礙的境地。並不是無任何意識的黑闇。禪所謂無心的見,無心的知,如果是沒有見、沒有知,那只是玻璃板。大慧禪師的《頓悟要門論》說:「無念是無邪念,並非無正念,不思有無名正念」。非常明白,無邪念,有正念,所以無念並不是無意識。

    再者,關於一項事情的互異的知與性是相關聯。「知」是既然明證充足的意識,「信」是明證還未充實的意識。假定我現因患腳氣,腳部感著倦怠,這自覺是知,不是信。頭撞者柱感覺痛,是知痛,不是信痛。

    唐朝玄沙禪師走山路時,踢著石頭傷足,忽然大悟。這痛覺是一片的端的,是明歷歷的覺知,沒有信疑的餘地。是歷歷自知的世界。臨濟說:「未證據者請看!看!」看是和明歷歷的世界打成一片。這場合的覺知是純一無雜的知。

    宗教的支柱是信仰,但,禪的真髓是知,是見。故說:「冷暖自知」,「照顧腳下」,或「見性成佛」。成佛是成覺者。佛是覺者,並不是信者,成覺者的途徑「八正道」是由「正見」開始。

    葉縣的省禪師徒弟關於趙州柏樹子公案(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答:庭前柏樹子)請師指示:

    師:「講給你聽容易,你是否承當?」

    僧:「師言,豈可大意。」

    師:「汝聞雨滴聲否?」

    其剎那,僧豁然大悟,不覺大叫。

    師;「汝見何道理?」

    僧即吟答:「簷頭雨滴,分明歷歷,打破乾坤,當下心息。」

    分明歷歷的世界沒有信疑的餘地,禪是議論以前的世界,這世界是直接自明的世界;有「呼」即有「應」,見山知青的世界。禪者好用「畢竟如何」來問,不外是這自覺的緣故。


出自圓光佛學文選 第一輯 P101~P114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