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行者之路_1

警覺心起 不隨妄牽_3

文 /寄中法師

三、截流反觀

「自警心起」談何容易!大時候我們看不到自己的情況。好比我現在在演講,你們好像很認真的聽我說,但是我在講什麼呢?你們不一定很淸楚,因為我們妄想心熾盛,一下又想這跟我好像扯不上關係,結果演講結束,我離開之後,你們還是依然故我,這不是我所希望的。因為我在出家這條路上,同樣經驗著多重的錯誤,也一一靠自己去突破。所以在這一關的問題,很懇切地向各位提出。 
   
一)狂傲的自以為是

通常愈覺得自己沒有問題的,問題都愈嚴重。出家前,我是教書的,那時候的我狂傲得很,自認為沒有教不來的學生。在我眼中沒有什麼調皮搗蛋的學生,愈調皮我愈有興趣,因為這對我是個很好的挑戰,是我學的機會,所以我不迴避,也不討厭。一直到我出了家,遇到一位出家人,她要來德山寺,本來沒答應,後來答應了,就想辦法帶她結果沒帶成功,從那次以後,看看自己,哪有那麼「行」?向來自許沒有教不來的學生,這個我就教不來。

從此以後,我降伏了自己,把「老師」丟掉,平實的回到修行的立場,才開始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是。體驗到自己的不足,愈看自己問題愈多;認識的問題愈多,相對的修行的功課也日漸增多;今生的出家學習這才開始。所以自我誤會不容易覺察,「它」深深潛伏在我們的概念知覺乃至行動當中。要常提醒自己是不圓滿的,是充滿許多錯誤的,唯有這樣常常提醒自己、警愓自己,防護自己的行為,修行才有力量。而行為的防護有賴於「截流反觀」,接下來我們就進入這個子題。

(二)方向趨勢匯集成流

相續綿綿不斷名曰流,好像水,一個水滴接一個水滴,一大片的相續,就變成水流,一旦中間一間斷,流就不成流。我們身上也有幾種流,業習有業習的流。譬如我們在看事情,必然是先經過認識然後明白它,而我們的認知也會有個人傾向的,這就是認知的流。對事情的理解、判斷,各人都會有各人不同的趨勢,相信嗎?如果以前是做銀行工作的,對錢的認知會特別特敏銳,對數目字的反應特別快速,這就是認知的流。
感覺是一種感性的活動,這感性的活動也有一種趨勢,有的人遇到某種情境,就很容易掉眼淚,遇到某些事很容易感動,而這些反應的內容各不相同,趨勢亦不相同,這就是感覺的流。此外,透過認知感覺而反應出的具體行動,也有著特別的模式,它也會形成一個「流」。譬如有人走路,頭習慣低低的不敢看人,有人則習慣兩眼朝天而看不到人,這各有不同行為的流。事實上,在習慣中有太多數不盡的行為模式、行為氣氛與層次,我們無始以來沉浸在這裡,這就是種種「流」。我們看不到它,如同在水流裡被水沖擊著,隨波逐浪地流動著,也看不到水流一樣。就因為看不到,所以要斷它是多麼困難的一回事!但是修行不就是要斷這個「流」嗎?如經中不也說證初果如斷四十里流。

(三)跳出隨根波動的心

「截流」給我很大的提示,現在我們沒有那個力量能徹底的斷它,但是若奮力一跳,跳出這條「流」重新來看我們是怎麼流動的,總可以吧!事實上目前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內容完全截止,斷除滅盡,也不可能怎麼樣能馬上轉,心,也就是剛剛說的奮力跳出這一條流。
    警覺心起,引導自己跳出這個「流」,看自己是怎麼認知的?看自己遇到事情是怎麼感覺的?看著自己身、口、意行動的氣氛行相是什麼模式;換句話說,你如果是張三,就盡最大的可能跳出張三的立場來看張三,客觀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一番行動,會比你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得更淸楚。而在這當下要看什麼呢?不去另外製造境界,就看任何情況,任何處境當中,「根」起活動的內外因緣內容是什麼。譬如我們的眼晴每天都會動,隨著眼晴動,心地也就跟著動,造成困擾麻煩的就是根動時心也跟去了;一跟去,心馬上生起變化,而生起變化的那個心就更連鎖的造業了,就在這個時間奮力跳出來看著它,看著內心的反應傾向,看著外面的塵境,看著我們身口活動。
截流所截的是我們六根的活動,使自己暫時不再往下浮沈,能夠馬上回身去看我們的三業。當正在行動的時候,正在講話的時候,正在思考的時候,意念正在內心蠢動的時候,就有另一個我來著自己。這個功夫非常好用,為什麼呢?因為每天眼晴都在用,耳朵都在用,乃至心都在動,縱然前五根不動,我們的內心對過去、未來都還會有所攀緣。跳出我們的立場重新看身、口、意,不但看著身、口、意的活動內容、形相、始未,而且還要看著身、口、意所對的外麈境界,用心觀察,慢慢的終會跟它不同流。
再明白地說,如果講話的時候,能夠跳出來看著那個講話的我,是否說的得體,內容詞句有無錯誤,甚至看到內心的起落有無過失,只要一看到便有功課可作。同時要知道我們身、口、意的行動是非常繁多,相續不斷的展開的,只要功夫使用得當,修行機會就非常多,怎麼會無聊,怎麼會不知道要怎麼用功呢?當然,這個「看」是有待層次的,修行人第一層所講的善惡的道德性問題,也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檢討自己所做之事是對嗎?不對嗎?不應該嗎?會不會傷人傷己?這裡所講的道德性能調伏粗猛的錯誤,讓我們在處眾生活中得避免太多的高低起伏,過比較平靜的生活。透過這個基礎,再深一層地看,就看到善惡道德背後的真假虛實問題,那便到關係解脫的癥結了。

四、解脫的癥結

(一)層層糾結的生命錯誤

幾年前我跌斷了手臂,請寺裡的師父幫我刷背,刷呀刷的竟唱起「八一五水泥漆」。我從小住寺廟裡,不曉得什麼是「八一五」,但是「常識」告訴我,那是一種廣告詞,我一聽知道這師父觸到刷「相」了,馬上請她站好,開始 跟她說唯識名言種子含的相義。生命不就是這般取相、堆積,使用再取相堆積使用的瀑流嗎?唯識學說世間名言種子是生死種子,若抽離了這些名言種子就沒有生死可言。這顯示著我們生命內涵儲存的就是這些東西,若能借境悟到這些唯相無實義而徹底捨下。也就在這一層,生滅相上看到生滅的真性,我們的解脫可能就有點消息了,但我們郤在這一層錯解了生命,堅持不捨,難以放捨的依它為「自我存在」。如果能真正看到所謂的「自我內容」不過是這些東西,在虛幻的存在背後是這股錯解的勢力促成,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二)學習對治法即是修行

有一早上我想喝水,從熱水瓶倒出來的水好熱,我一嗜不能喝,就拿著吹,後來一想,等一下還要上課,吹著浪費力,於是就拿到窗邊涼風。看著風吹,發現熱煙往上冒,就在那個冒煙而又隨風飄散時,當下生起了對治的感覺;風吹熱氣消散而冷却,不正是對治嗎?有心修行的人,是必要培養對治自己業習的能力的,而每個人的對治工夫不同,所以每個人到達目標的時間也不同,有人早到,有人晚到,有人快到,有人慢到,若完全不努力的人最後就不曉得跑到哪裏去了。設想今天是十二月天,從大陸下來冷氣團,有攝氏四至五度的冷風,這樣一杯熱水一倒出來,大概不必幾分鐘就會迅速冷却。就在這裡,這便是對治道的強弱,它與精進力有絕對的相關。
前面說的「截流反觀」有沒有使上力,能不能快速達到目標,跟我們所下的對治功夫有關係,而推動這個功夫持續的力量就是「精進」。「精進力」愈猛烈愈持續,對治道的強度便愈強,對治的效果就愈佳。修行這樣一路下來,一樣可以成就定慧,雖說定慧修習有別方便,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定慧力量確也勢必成長,只要有生活,只要動眼、耳、鼻、舌、身、意,就有修行的機會,這才是徹底實在的「生活就是修行」。
生命活動的機會多,修行的機會也就跟著多,生活的內容多,修行的機會也同時增長,愈多的生活內容,就有愈多的修行材料,而機會就在每一刻生起當下,這當下不就是機會成遍嗎?生活內容天天展開,就天天都在如此功夫下,生活也自然多采多姿,意趣盎然了;記得從前給學生出作文題目「如何使我的修行生意盎然」,要怎麼盎然,其實當時我不也不懂。但是現在,我真的是生意盎然的。我個人雖然有很多錯誤,但是辛苦努力後的果實郤是真實愉悅的。
如果常常訓練,努力培養這樣的觀修,堅持地不隨「流」轉,待功夫成遍就能喚起一個非常有內容,非常有味道,非常踏實,也非常明了肯定的修行生活。截流的功夫是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乃至百千萬之後都可以用的,看住自己根下的活動,掌握自己當下歷練的機會。不斷的「自我提示」、「自我警覺」便是真正的善根福德,最佳的精進力量,最確定的智慧泉源。

五、結論

各位可能會說;老師您講起來一大串,而我要做實在是太困難了,因為我還不能理解,根性又差,環境也不好,我們的師長不合理,我的常住不如法…。關於這,我不禁要問,諸位曾克盡自己的修道責任嗎?如果有,在你努力下,很多的不可能將會產生可能性出來,因為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德山寺今日的學風,是我們一群人齊心努力下豎立的,我們人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缺點,然後一點一滴的努力改造自己,道場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改變了。因此我希望大家對自己的修行發心用功,也為真正護持三寶發心修行。而修行貴在工夫踏實,工夫在何處?在眼晴動的時候,在耳朵動的時候,…在心動的時候,根一動就把工夫提起來,這就是我剛剛說的一切。德山寺目前就在此一軌道上,包括我在內,我們跌趺爬爬的努力,我們知道還有很多的錯誤、無知,但每一個人都非常篤定喜悅;修行就是如此,就是這樣的親切實在,而點滴都可以自己親嚐。

生命有限,人不會常常年輕,我也曾年輕,但不知不覺怎麼這麼老;現在想:如果自己還年輕,要更努力。當然,我知道這是妄心,不過我以走著的這條路,來供養各位,而且還在年輕的時候,趁早開始會比我更好。祝福大家善根增長,智慧增長,修行喜樂無邊,充實肯定。阿彌陀佛!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