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學生園地

依願而行

文/宗平法師

    正如釋尊證覺後的宣言,那遷流萬變,無常、無我是世間的實相。五蘊、六處、六界、這人本的佛法,揭開了有情對生命的迷惑。周旋於六道之間的過客 不解因緣,自以為能自在主宰、獨立獨存,正勢單力薄,孤軍奮戰的向外擴展;人間無限紛爭糾葛,由此發端。一切行變易法,面對世間無常的苦迫,而一心立志要在學院未畢業前,一定要得淨法眼,證初果的那位行者,已漸從有情的相互依賴、相互助成中,再度覺察到自他、依正的同體關連時,正努力的向菩薩看齊,待人如己。

   我雖是個貪瞋癡具足的凡夫,卻又自許要以佛法為榜樣,而自不量力的學做菩薩。面對自、他內心深處不光明面時,也曾難過、沮喪,甚而想放棄。這中間,透過不斷的自我開導與強化,勇於面對心性不健康、缺憾處的同時,也學習同情週圍一切人事。在大團體中,每一個人就像一面鏡子,在於是否會善學,能反觀自照。其實,根、境相對的當下,最大的挑戰對象,不在於外在一切人事物,而在於自己內心的貪、瞋、痴。每一歷緣對境中,用心探討凡夫與聖人不同點為何?人為什麼會成為凡夫?為什麼會煩惱不安?凡夫有何特性?其原因還在於有情本身,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對外也為了自己,所以不得不配合因緣,一切就在相拒相攝中進展。與人相處時,磨擦衝突不斷,不耐他榮,誤以為,打倒別人即是成就自己,不能體解彼此間相互依存的關係。然一切皆在因緣條件的和合中存在,離去這些因緣,自己什麼也不是,自他是一命運共同體。因此,傷害別人不僅,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而成就別人,也即是成就了自己,唯有消融自他對立,心胸寬廣,不分彼此的互相扶助,方能處處無礙,自他皆增上。

  《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其原始本懷,並非心照不宣,他在在說明著—佛出人間;成佛因行—四攝、六度萬行,唯在人間能圓滿。珍惜這可貴的人生與人身,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自我檢測—心清淨否?動機不正,發心不純,看似修道實是後退,不如默默無聞、實實在在的,瞭解自己的缺點,並為斷除煩惱而努力。不用急於別人肯定,只問是否用心於身口意三業的淨化。而後,在互依的緣起中,也才能以真誠的心與人相處,提醒自己一切事行應以利他為先,並願做一切眾生永遠的好友,更祈願世出世法,成就皆在我之上。然而在修習中,也常常受挫於自己的煩惱習氣,不善心所的生起,竟然是那麼自然,心裡不禁恐慌、難過。經過多次的自我調整、安慰、呵斥,才體會到自淨其心,原來是如此困難。需要長時間的調伏與淨化,不善心所才會「由熟轉生」。為了不再當凡夫,為了轉凡成聖,雖然自知不圓滿處很多,仍願以「菩薩」來自我要求與期許。深信人人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以人性的最高處仰望一切有情和自己,縱使屢戰屢敗,也能從挫折中再度重來。因為,一切無自性,自、他不圓滿處皆可轉變。

  無常苦迫的世間,一切如幻如化不可得,但在未解脫前,卻又是如此真實。體會到自他身心的苦痛後,深入經藏、廣學一切,為斷除自他的煩惱而努力。因此,在無限生生不已之流中,是業也好、或是業與願相交纏,心雖曾嚮往莊嚴的佛國淨土,我終究要選擇人間,為我生生世世修行成佛的道場,雖知道有「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的事實慨歎,我還是願意嘗試,因為有佛同行。也清楚自己能力不足,泥菩薩過江,確實自身難保。以目前能做的,也就在這不捨現前境緣的當下,勝解空性,並時時心存利他行。以「莫因善小而不為,勿輕惡小而為之」自勉之。縱使一動念、一舉手、一投足的人間正行,皆可數習成良好的修道性格,串習受用至來生!此新新非故,非常非斷的前因後果,允堪玩味。相信涓滴,也能匯聚成洪流;微波,也終成巨浪而莊嚴法界!

  即將畢業了,心理一直沒有畢業的感覺;因為要學的還很多。回想五年前,負笈行囊來到學院的目的,不也正是為此而來。

        刊於《圓光新誌》雙月刊,46期,P133~134 民國88年7月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