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學生園地

三世諸佛之父—五戒

文 / 蔡惜嬌
前言
    五戒,是近事律儀,為居家男女學佛所受持之學處。五戒為人天乘的根本,且為入道之初因。凡在家學佛弟子,皈依三寶之後,還要納受五戒,才是邁向成佛之道的開始。信佛、受佛戒是學佛成佛的準備工作。佛戒層次多,均以五戒為基礎。五戒是佛戒之初基。蕅益大師云:「五戒法是三世諸佛之父,依五戒而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下試從不同的角度來深入探討五戒。

壹、五戒是悲心的陶養

近事律儀,條文雖少而意義深眾。從表面看,五戒是消極的不作惡,無積極的為善作用。事實不然,如能稍加探究,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實含有無限悲心。所謂悲心,可解作同情心的擴大,這已是推己及人而與一切眾生同情,因為人都不是不忍自己被殺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殺害之心,故佛陀制有不殺生戒。因為不忍自己的資生財物遭人偷盜,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偷盜之心,故有不偷盜戒。以下的三戒,亦可準知。因此,持戒的功德,固然由信仰而來,也由悲心的陶養而來。

貳、五戒是五大施

    彌勒問經謂五戒為五大施,謂由此五法可「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以增長種種功德故。」 
    持五戒能持到徹底,絕不僅止於止惡,當能做到行善。不殺生而要護生與救生,不偷盜而要行布施。其餘三戒亦可準知。五大戒的本意,是在施予一切眾生無畏懼心。由於我持殺戒,不必怕我傷害:由於我持盜戒,不必怕我偷盜;由於我持邪婬戒,不必怕我婬污其親屬;由於我持妄語戒,不必怕我欺騙;由於我持飲酒戒,不必怕我以飲酒而瘋狂,故稱五戒為五大施。 
    五戒的目標,乃為促成人類的和樂生存,乃人類共處之宏規。我們翻開報紙,看到人間悲劇的報導,無非是為了金錢、酒色而演出層出不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淫妄的範圍。人類的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於事後,卻不能防患於未然,因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為人類社會減少一份災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這世界便是人間的淨土了。最要緊的,佛教的五戒,能夠擴大同情心至一切眾生,受持了五戒,可施人類以無畏,也施一切眾生以無畏,這是其他世戒所不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殺,只是不殺人,而無戒殺其他的生物。受持佛戒功德六大也即在此,因為持一殺戒,便於一切眾生份上得到不殺的功德。如果人皆受持五戒,不唯人類可以和樂共處,一切眾生也可免除人為的災禍了。 

五戒的內容

    五戒雖僅五條,但其細則,非常緊複,若想求得五戒清淨,即應加以研究,現略述如下:
 
    一、不殺生:

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非蠕動微細昆蟲,凡有生命者,都不得故殺。此
不殺生戒有五緣(五個條件)成犯:
(一) 是人—所殺者是人,非異類旁生。
(二) 人想—蓄意殺人,而非想殺異類旁生。
(三) 殺心—有心殺人,非無意誤殺或過失殺人。
(四) 興方便—運用殺人的方法。
(五)前人命斷—被殺的人,斷定已死。
    故雖說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但其中有重有輕,不可一例。若弒父、弒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阿闍梨、師僧聖人,是為逆罪,此罪極重。若殺餘人,或墮胎,是犯根本性罪,不容懺悔。若殺諸非人,殺畜生,是名犯中罪,可以懺悔。若殺昆蟲,是名犯下輕罪,亦可以懺悔。故同是殺生,卻有輕重之別。
    世間的人多將不殺生與不食肉扯在一起談,以維持不殺生戒必須素食。因此不敢進受五戒。其實,依照五戒乃至比丘尼戒的律制,並無素食的要求。不食魚肉,乃是發大乘菩薩心。若未能素食,則允許食五種淨肉,不違近事律儀。當然,能夠茹素是最好。
  
    二、不偷盜:

即不與取。凡他人之金銀財物,乃至一鍼一草,不得不與而取。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眾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冒渡等,皆為不與而取。然此不與取戒,以盜三寶物過最重。此戒具足六緣成犯:
    (一)他物—他人的財物。
    (二)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
    (三)盜心—起偷到的念頭,亦即存偷到的預謀在先。
    (四)與方便取—假借種種方法,達成偷盜目的。
    (五)值五錢—所盜之物,價值五錢。
    (六)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但此中包括移動位置,變動形狀,變更顏色等等。
    六種條件具足,失無作戒體,不通懺悔。盜物值五錢,犯不可悔眾罪。五錢究竟有多少價值,殊難衡定,唯據明末讀體大師考究,相當於三分一釐二毫銀子;又具蕅益大師研究,則為八分銀子。佛陀制此節是比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制的。國法偷盜五錢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盜五錢以上,亦成重罪不可悔。盜四錢或以下,及盜鳥獸等物為輕,且可以懺悔。盜戒之中也有開緣。如作自己的所有物想而取,得到對方同意,或以情感深厚,知彼必將同意而取,暫時借用而取。至於無主物放於路邊,垃圾桶得與取者則無犯。另一種:犯有神經障礙病者偷盜亦屬無犯。
 
    三、不邪婬:

邪婬即非夫婦之男女婬欲關係。居家學佛,未能全斷婬欲,只許於正常夫婦配偶間行之:此外,一切女人不得故婬。能進而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是為受持增上五戒。
    邪婬具足四種條件成犯,成重罪不可悔:
    (一)非夫婦—不是自己已經結婚的妻子或丈夫。
    (二)有婬心—樂於行婬,如飢得食,如渴得飲。
    (三)是道—須於口道,大小便道。
    (四)事遂—造成行婬的事實。
    犯戒均在於心,如無邪婬之心,即不會主動去犯邪婬戒,萬一受到強力的逼迫,了無受樂之感,亦不為破戒。這在佛陀時代,有些比丘、比丘尼,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或於孰睡之際,或因病苦之緣,被婬女或暴徒所強逼。但因羅漢已經離欲,斷無受樂之理,所以並不犯戒。因此邪婬戒也有開緣:若為怨家所逼,而不受樂者,無犯。然在一切邪婬戒之中,以破淨戒人的梵行者,罪過最重。

    四、不誑語:

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妄語有大小:如見聞覺知言不見聞覺知:不見聞覺知言見聞覺知等,是名小妄語;可通懺悔。若是未證聖果,而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實未得定、見好相等,而言得定、見香見花見菩薩聲聞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語攝,犯則罪重,名不可悔。大妄語具備五個條件,即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對人說大妄語。
    (二)是人想—認定對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
    (三)有欺誑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四)說大妄語—說自己以證聖果及見佛見鬼等。
    (五)前人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癡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生等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妄語之中,尚包括兩舌、惡口、綺語,雖犯不失戒體,但犯可悔罪。挑撥是非的「兩舌」,亦叫「離間語」。刻薄謾罵的「惡口」,亦叫「粗惡語」。諂媚以及誨盜誨淫的「綺語」,亦叫「無義語」。常人最易犯的是小妄語,最難戒的也是小妄語。受了五戒的人,皆應隨時檢點,否則動輒犯過,猶不自知。

    五、不飲酒:

酒包括果汁酒、米酒、麥酒等。酒能致醉,令人神智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飲。若有重病非酒莫療者,白眾或白師後方許飲服。自己既不飲亦不得教人飲,酒能荒廢事業,戕害身體,更能迷心亂性,引發煩惱,造成殺、盜、婬、妄的罪惡。佛法重智慧,故禁止飲酒。世尊獨制飲酒戒,律中說:是因見莎伽陀尊者醉臥寺前,衣缽錫杖狼藉在地,便呼吁阿難集聚僧眾。僧眾及合後,佛問諸弟子們:「莎伽陀先能降幅毒龍,現在還能折伏一隻癩蛤蟆否?」諸弟子皆知不能。因此,佛又言:「汝等若稱佛為師者,自今已往,下至茅端所沾酒渧亦不得飲。」
    飲酒的過患很可怕,可知酒是飲不得的。不過,必須具足三個條件,始成可悔罪。
    (一)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二)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
    (三)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近是五戒,前四是性罪,不飲酒屬遮罪。

肆、五戒之功益

    受持五戒,可感得人天福報,如將此功德,迴向西方,則可增上連臺的品味。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花開見佛,得不退轉。 修持五戒,若發出離心,亦能因此而證得初果,乃至三果。因此修持五戒,雖是學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邁入聖城,了生脫死,終得成佛道。故三寶弟子自當受持五戒,行己以化他。

載錄:圓光佛研所第一屆、佛學院第三屆 畢業特刊  P125~128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