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學生園地

談種子

文 / 釋如深

壹、前言
    宇宙間一切萬法,不外乎佛學上緣起、緣生的兩大道理。談緣起就是說明諸法的起因,談緣生就是說明諸法的現象。諸法的緣起,說明一切事物現象的產生必有其因,佛說無一法非因緣生,所以宇宙萬有的差別現象,完全是因緣的組合。但是這能夠為諸法親因者是誰呢?就是唯識學上所說的本識—阿賴耶識中的功能差別。這功能差別,名為種子,也可以說是一種力。宇宙間的一切萬有,心法中的見相二分,皆是本識中功能力所變現;換句話說,就是種子所生。種子的道理,廣博幽深,僅以唯識立場,作一略述。

貳、種子的定義

    種子是什麼?就是生起宇宙萬法現象各別的功能,這功能是潛伏在第八識中的所謂種子必須具備三個性質:第一、是要攝藏於阿賴耶識中。第二、是能親生自果。第三、是非現行法。《成唯識論》言種子的意義有六。茲分別敘述之:
    一、剎那滅:種子的自體,是有為剎那生滅之法。因為有生滅,即有轉變;有轉變,才有取
        果、與果的功用。疏鈔說:「未因義生於現行,名為取果;酬因名為與果。」有「取」、「與」
        果的功能方成種子。若是不生不滅,不可轉變的法,即無「取」、「與」果的功能,不能
        為諸法生起之因,自然非是種子。
    二、果俱有:種子本身要與他所生的現行果法,俱時現有合和,方成種子。《成唯識論述記》
        說:「『現』有三義:顯現義、現在義、現有義」也就是說,種子是剎那滅,必須是現在、
        現有、顯現、和合,,才可為諸法的親因緣,說為種子。
    三、恆隨轉:種子必需是恆實一類相續,沒有間斷,非是轉易,方成種子。
    四、性決定:說種子現行之善、惡、無記要隨他前能熏的現行因是善、是惡、是無記來決定,
        這能生現行是功能(種子)是決定各自生其善惡等現行,不相雜亂。意思就是說這能熏的
        現行因是善,種子所生的現行果必是善,種子所生的現行果必是善;能熏的現行因是惡,
        所生的現行果必是惡;無記亦然。
    五、待眾緣:種子他雖是親生自果,但是要待他自己的眾緣和合,方能生起取果的作用。《成
        唯識論述記》說:「謂自種子,要待眾緣和合,種子轉變,起取現行等諸果作用,功能殊
        勝,方成種子。故種自類非因緣合,不名種子。」
    六、引自果:種子各自引生自果,就時色法種,唯能引生色法現行;心法種,唯能引生心法
        現行。《成唯識論述記》說:「謂於別色別心等果,各自引生,方名種子。」
        具備以上六義的,只有「第八識中生果的功能」,故即名此功能為「種子」。若就種子之
        自相來說,只要具剎那滅、恆隨轉二義就足夠了,前者是說明其體之有生滅,後者則說
        明其體之不同,其他四義則是為遮餘說才立的。

參、種子的種類

    已明瞭種子的定義,那種子到底有幾種呢?大致可分為二類:第一是有漏色新種子,復有二種:
一、 名言種子:是指由名言所熏,能引一切善惡諸法自果之各別親因緣種子。此隨能熏之現
行,又有二種:
    (一)、表義名言種子—能詮表義理之名字文身。第六識緣詮表諸法義理之名言,熏成五蘊三性等差別種子,即能緣心緣所緣境時,自發名言,詮顯色心諸法,於自心前變現彼諸法之相分,熏彼諸法之種子於阿賴耶識,或聞他名言所詮色心法於自心前變現彼相分熏彼種子於阿賴耶識。
    (二)、顯境名言種子—是指能了別境界之心、心所,一切心、心所法緣各自境時,不因自他之名言熏成種子。即一切七識見分等心了別諸境之相分於心前。熏彼種子於阿賴耶識,此是由見聞覺知之作用所熏種子,實不因名言,然能緣心能顯所了境,恰如名能顯所詮諸法之體義,故約喻名此見分等為顯境名言。
    二、業種子:是由造作善惡等業所熏種子,就是第六識相應思心所,依身口意造作善惡等果,熏自思種於阿賴耶識。此思心所之種子,有二功能:
   (一)、生自思心所現行功能,名名言種子,不名業種子。
   (二)、助他贏劣無記名言種子令生現行功能,名業種子,不名名言種子。因藉善惡名言種子之助緣,始能生自現果。由此可知,善惡名言種子,不唯能生自果,又有助他無記種令生果之功能。此是於助他無記種令生果邊來講的。種子亦名習氣,所謂習氣者,氣者氣分,習謂熏習。由試作一簡表如下:
 
    種      子
本有種子 新熏種子
無漏色心種子 有漏色心種子

俱空無漏種子 法空無漏種子 生空無漏種子 顯境名言種子 表義名言種子
彼現行熏習得此氣分,故名習氣。如《成唯識論》說:「言習氣者,現行氣分熏習所成,故名習氣。」就是諸法現行時,隨應所熏色心萬殊種種習氣,皆落在第八阿賴耶識中,成為彼識後時生果之作用,故名種子,亦曰習氣。所謂種子,望所生現行立名:所說習氣,對能熏現行立名,名異體同。
    第二是無漏色心種,能得三乘道果,因在其本識中,無始以來,法爾有能生無漏法之功能。此亦有三:
    一、生空無漏種子,能生三乘道無漏法之種子。
    二、法空無漏種子。
    三、俱空無漏種子,能生菩薩及佛果無漏法之種子。此無漏種子,無始以來,附在第八阿賴
  耶識中,前滅後生,展轉傳來。

肆、種子學說之派別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確定,種子潛伏在本識中,具有能親生現行諸法的功能。但是這功能(種子)如何能夠攝藏於本識當中呢?關於這個問題,在唯識學上有護月、難陀、護法三師不同的解答,
而成為有力的三大學派。現將其分述如下:

一、 本有派的護月論師,他主張種子是本來具有。八識中所攝藏的一切有漏、無漏的種子
皆是法爾本有,並不是從其他能熏的熏習而有。至於經論中所說有能熏法、熏習者,這能熏的一言,不過說能熏的法,熏習這本有種子,令起增長,不是說這能熏之法,能於本有種子以外,可另熏新生的種子。所以種子仍是本有,沒有新熏。他成立這本有的主張,並引用了許多經論,來證明他的說法正確。如《無盡義經》:「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阿毘達摩經》:「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瑜珈師地論》:「論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淨,新所熏發。」《瑜珈師地論》:「地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楞伽經》:「諸有情,本有五種性別。」護月論師根據以上的證文,說諸法種子,唯是本有種子,並且說唯一本有種子,後生現行果法,可無雜亂。若說更有新熏種子,則新熏法爾,功能相等,有生不生雜亂過失。也不可說新熏本有二種,共生一現行法,外麥豆等,例不爾故。又若是新熏生種,則種應當不是唯一,因前念熏種,後念亦常熏種。這樣種子前念後念皆熏,就成為多種,這樣就不是唯一本有種子。

二、 新熏派難陀論師,他主張種子的起因,唯是新熏。就是說,一切有漏無漏的種子,皆是
由現行能熏的法,熏習而有,不是法爾本有;而是依法爾道理,新熏而生。指能熏法與所熏法,是無始就有,所以從無始以來,即有這新熏的種子。他成立這唯新熏的道理,也引了經論證明。如《多界經》:「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攝大乘論》:「內種定有熏習,外種或有或無。」《攝大乘論》:「聞薰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難陀論師根據以上的證文,來說明種子是新熏,非本有的。

三、 折衷派的護法論師,他是調和派,主張諸法能生現行的種子,有兩類,就是本有種和新
熏種。這本有和新熏的種子,皆是無始以來法爾而有。說本有種子,就是無始時來於本識中所攝藏的法爾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差別,是本有種子。這在經論中,可以得到證明,如《無盡義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所謂的本性住種,也就是這本有種子的異名。說新熏種子,就是無始時來,由現行熏法,數數熏習到所熏的本識,而流貯在本識中,能為將來生現行果法的功能,是新熏種子。在經論中,也有可資證明的文字,如《多界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這新熏的異名,也就是所謂習所成種。這兩類種子,生起諸法的現行,是相待生起。但是再見道初,一剎那起無漏智,是唯從本有種子生起,修道等也是這樣。若是一般有情,都是本有、新熏兩種相待相助生起現行,沒有雜亂。

伍、結語

    舉凡人生社會的各種景象,各種狀態,如人智之賢不肖,或人性善不善,無一不是熏習與種子的關係使然。就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皆固為熏習所成之種子心心所的現象。故知人性之善惡,本乎其熏習之善惡,也就是說轉識心浪之熏習。社會環境的好壞,亦受熏習之影響;移風易俗,即所謂境界塵風之熏習。人生若想得到恬靜安適,就應趕快改變不善之熏習,而易以善的熏習;社會若要風俗淳厚,惟有以好的熏習來取代舊有的,如此才安樂可得,良善可期。


【參考書目】
1《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唯識思想論集二十五、張漫濤編(大乘文化出版社)。
2《佛教各宗大義》黃懺華著(天華出版社)。
3《攝大乘論隨錄》(大乘精舍印經會印行,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人的一生,自始自終,空走一遭,卻發現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所以聰明哲智的人,應該盡速懸崖勒馬,不再隨波逐流,汲汲營求名利,而且反觀自身,勤修道業,增長福慧。現代的青年僧們,既有志弘揚佛道,更須兼惜福慧,因為福德具有慈忍心,不滯涅槃,能利益眾生;而慧德能心修空觀,覺悟緣起性空,不著生死。如此福慧兼習,即可荷擔如來家業,令正法久住,名為大雄大力法師。總之,身為大乘菩薩道者,皆應發揚大悲、大智的精神,作為人類永不熄滅的光明燈塔。


【附註】
註一:《成實論》卷七、大正三十二、二九四中。
註二:《增一阿含經》十二、大正二、六O二中。
註三:《天台戒疏下》卷中、大正四十、五九一上。
註四:《梵網經古跡記》卷下末、大正四十、七一0中。
註五:《賢愚經》卷四、大正四、三七四上。
註六:《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大正二、二三九上。
註七:《相應部經》七第十一經、南傳大正十二、二九六上。
註八:《相應部經》四十六第五十五經、南傳大正十六、三二四上。
註九:《觀音玄義》卷上、大正三四、八七九中。

載錄:圓光佛研所第一屆、佛學院第三屆 畢業特刊  P100~104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