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資糧

學生園地

禪學旨趣淺談

 文 / 釋道願

壹、前言來

孕育於中國文化的禪宗,一方面融合了外來的印度佛學,另一方面也充實了中國文化的內在生命價值,構築成大乘佛學最突出、最獨特之教外別傳的宗派。自六祖慧能大師頓悟法門的樹立,即開創出中國禪宗之偉大生命機能與特質。

貳、禪的真義

    一、不假外求

    六祖慧能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註一)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只要內證於心,明心見性,找到真正的自我,便獲得自由和喜悅。
    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註二)或說:「平常心是道」等等。禪師們認為道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都是禪的顯現。如果離開日常生活來談禪道,那就失去了禪的生機。永嘉大師云:「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為蹲蹬學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證道歌》因此,「禪」字強調的是人類自性的覺悟--現自本性。

    二、定慧不二

    禪宗所謂「禪」,不只是指「靜慮」,或「調身、調息、調心」的禪作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著重於無限智慧的普遍觀照。因此,禪的真義是能於日常生活的四威儀(行、住、坐、臥)中發禪定慧一如的般若定力,這是禪宗一向所追求的理想境地。因此,六祖認為定力不可與慧脫離,兩者之關係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經云:「…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持。…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註三)
 
   三、動靜如如

    臥倫禪師的法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常。」(註四)六祖對曰:「慧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註五)這首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破斥「斷思想」和「心不起」的枯禪見地,糾正視長坐,滅想為禪定的錯誤用心。大珠慧海禪師云:「飢來吃飯,睏來就眠。」此即行住坐臥無不是禪。學禪,切忌裝腔作勢或拘泥行式,時時關照本來清淨的自性,即在應對處事之時,求無一事不心安理得。

    四、真性流露

    禪宗修行的終極目的在於悟,在於體證實相,此種悟境如何會得?慧能大師云:「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註六)《永嘉大師證道歌》云:「心境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禪的最高覺知是一種自性的覺知,是言亡慮絕,心行處滅。唯有內證於心者,才能於內在生命源泉活生生的把握萬物的真相,由此種自性而生出的悟,不是精神活動的停止,而是見一切法而不染於外相,是心體般若智的生機展現。

參、禪機應對

    禪宗的思想精髓,著重於生活的表現,以心印心,脈脈相傳,因此,開演出別具特色的律、喝、參話頭等公案來表達禪境與禪機,震撼行者,無明頓消,全體大用現前。即所謂的:「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覺其源流」,是何等的自在!
   
一、德山棒


    雲峰問:「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師德山打一棒曰:「道什麼?」曰:「不會。」至明日往師處請益,師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雲峰因此而有所領會。《指月錄》此則說明德山用棒的目的在於截斷學人思陸的執著性,然後才能契入諸法之實相。
   
二、臨濟喝


    臨濟見徑山,徑山方舉頭,師臨濟便喝,徑山擬問口,師拂袖便行。《指月錄》禪師「喝」的用意不外(一)、斬除情解,寸絲不留。(二)、阻遏情解生起。(三)、勘驗行人功夫之深淺。由此「喝」的施教方式,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啟發心靈的內在潛能。所以,臨濟說:「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距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參閱《人天眼目》卷一)
   
三、祖師風範

    (一)、趙州從諗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二)、船山德誡禪師囑夾山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祖師們對禪的體悟是真空不壞妙有的,從空出假,進而超越二邊的對立性,徹見自我的本來面貌。
    (三)、香巖智閑禪師飽學經論,後來學參於?山靈祐禪師。一天,靈祐禪師對他說:「聽說在先師那裡,你一向博學多聞,問一答十,現在我問你一個問題:『父母生我之前,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智閑禪師一時語塞,回到住處,翻遍了書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來對禪師說:「和尚慈悲,請你開示我,什麼是父母為生前的本來面目?」
    師斬釘截鐵的說:「我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告訴你的,那仍然是我的東西,和你不相干,而且,我告訴你後,你會後悔,甚至會埋怨我。」
    智閑遭拒後,傷心地將經典燒毀,從此不讀書,頹心喪志地做個粥飯僧。而後,到南陽看守慧忠國師的墳墓,晝夜六時如啞巴吞含火珠地思考這個疑團。有一天,在田園裡除草,忽然鋤頭碰到石頭,咯答一聲,頓然身心脫落,而大徹大悟。
    於是沐手焚香,對著溈山遙拜著說:「合上你實在太慈悲了,假如當初您告訴我答案的話,我就不會有今天的喜悅了!」
    (四)、曾有人問趙州禪師:「請問禪師,參禪怎樣才能悟道?」趙州禪師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說:「我要去小便。」說後走了幾步,又回頭對問者說:「你看!小便這樣的小事,還要我自己去,別人不能代替。」
    (五)、唐崇信禪師,跟隨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炊  ,挑水作糞,不曾得到師父的一言半語法要,於是向師父說:「我來從師您學習已經數載,未曾聞得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法要吧!」師對曰:「我何曾一日不傳授你修道心要啊!你端茶給我,我為你喝:你捧飯來,我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回你一禮;我何嘗一日懈怠,不都在為你指示心要嗎?」崇信禪師聽了,當下即悟。
    以上諸位禪師的教學作風,在在表現出禪宗的特殊風格,真所謂「以心印心,教外別傳」。悟道是自家事,凡是反求諸己而後得--別人給的永遠是別人修證後的心得。惟有自己去實踐、去體證,才能一步一步的相應自興佛道。

肆、結論

    參禪,有人以為一定要打坐。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禪。但是,我們從諸多禪學思想中,祖師公案中,得悉並非這麼一回事。六祖云:「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又云:「生來作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謂立功過。」可見禪須寓於日用中,才能感受真正的禪趣。所謂「磨磚不能成鏡,枯坐那能成佛」,參禪求道,主要在覺悟真心本性,雖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搬材運水,喝茶吃飯,無一不是蘊藏著無限的禪機,能莊嚴生命富足與解脫,找到真正的自我。

【附註】
註一:《六組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大正藏,四十八冊、三五二中。
註二:《六組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大正藏,四十八冊、三五一下。
註三:《六組大師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大正藏,四十八冊、三五二下。
註四:《六組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大正藏,四十八冊、三五八上。
註五:《六組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大正藏,四十八冊、三五八中。
註六:《六組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大正藏,四十八冊、三五O中。

【參考書目】
1.《六組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四十八冊。二OO八經。
2.《景德傳燈錄》大正藏,五十一冊。二O七六經。
3.《永嘉大師證道歌》大正藏,四十八冊。二O一四經。
4.《人天眼目》大正藏,四十八冊。二OO六經。

載錄:圓光佛研所第一屆、佛學院第三屆 畢業特刊  P86~89


網站地圖 |

2008 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圓光佛學院.

地址:32053 桃園市中壢區聖德路一段888巷11號(學院部)

Address: No.11,Lane 888 Sec.1,Sheng-de Road,Chungli ,Taoyuan City,Taiwan R.O.C.

電話 Tel.:(03)4256169、0910396735 傳真Fax.:(03)4254045

32053 桃園市中壢區月眉里五鄰圓光一路228號(校本部) 電話:03-4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