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必要條件——自重與老實 

心靈資糧

2024.12.16


寄中法師
 
  現在外面的佛教環境,我接觸得不多,對圓光佛學院,我更是陌生。圓光寺我曾去過一次,然辦學以後我就不曾去過了。圓光的體制、圓光的教學目標,我不太淸楚,可是憑著我們都是同道,同時釋迦的弟子,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在這個立場,雖然我們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但我也願意很誠懇地跟各位談談。

  黑板寫了一個題目,您或許會覺得沒有什麼!一看就懂!可是在我認為,這可是頂重要的,而且是絕對的有利,所以我說「必要」。修行!不外乎在學習過程當中,去精鍊出、淬礪出我們最佳的生命潛力。這個力量,從某一個層面來講,它能夠淸楚地照亮這個世間,而沒有絲亳差誤,並且當下沒有懷疑、沒有猶豫,也沒有艱難的障礙。就另一層面而言,它則是無疑地奉獻予世間!這個「無疑的奉獻」,是包容、護念、一直到數不盡的點點滴滴的顧愛中,顯露出一個真確而高貴的生產內容。譬如「智慧」與「慈悲」的教示,相信大家都聽了很多,早已耳熟能詳,然而,這兩種力量絕不是嘴巴說了就有,想要去做,就能夠立刻提出來的,它是假藉不得,而且無法虛偽包裝的。要如何才能引發出此種力量?這非得靠長久的學習過程不可。亦即在這個過程不可。隨著種種內外因緣[的掌握與運用,才能夠逐漸成就這份結果。

  我想各位不管是已出家,或是沒有出家,會到學院來,一定都是抱著一顆「好心」來學習的,沒有人會存心想到學院去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可是畢業時,各人的學習成果迥然有異!相同的課程、相同的生活,為何差異性如此之大?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以我為例,在我年輕的時候,也曾懷抱著滿腔熱望,胸臆充塞著殷切的理想,卻忽略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逢事一定要這個怎麼樣、要那個怎麼樣,無視於世間的事實,因此就有了糾纏與負擔。現在,似乎冷靜一些、淸楚一,知道「要怎麼」、「不要怎麼樣」,都得靠自己的一份心力。學習成果亦然,好壞、優劣,全在於自己。各人不同注意力的投注、不同心力的付出,正是決定也解釋了何以有不同的成果底獲致!沒有絲毫誤差,這,那麼的自然與必然。 

  至於,「心力付出」是怎麼回事呢?就學習、修行來談,其重點是什麼呢?我深深以為,必定要能自重與老實。

  修行,我們必然先要回過頭來尊重自己的生命。

  首先我必須先表明,我個人並沒有什麼偉大的作為,當然也沒有什麼值得讚嘆的成果。在我思索今天與你們談話的主題時,一位我們德山寺的年輕師父跟我講:「老師,您要記得他們說『出家很好』!」我想,這個提示不錯,我會找機會把它講出來。話---是真實的,可是好與不好,就得要一番努力過後,自己才清楚。所請的「好」,絕不是一帆風順,沒有困阨、沒有障礙。若能說真正都沒有問題的,那麼無疑地,你必定是個成就者了。如此無論碰到什麼狀況,你一看便覽無遺,不會被迷惑、被障礙,淸淸楚楚地,不會做,也不會想錯。我想在座諸位包括我在內,都還很難有這樣子的程度能力。而既然還不到「沒有問題」的功夫,那麼必然是自己非常粗糙、懶散、隨便地過日子,以致於發現不到問題。果真如此,那修行在我們這一念懈怠當中被自己辜負了。希望諸位實際地看著這個修行的目標,不怕困難,全力以赴,一定會有心得。然而在向前探索中,倘若遇到瓶頸應該如何去超越呢?我感覺到要能夠讓我們修行這條路走起來脚下有力、堅定不移,任何時候都淸淸楚楚、明明白白,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必然先要回過來「尊重自己的生命」。

  把惜福、習勞、自尊納入我們的身心來受用

  記得我年輕的時候,看過一本弘一大師的書,書名是《弘一師緬懷錄》,內容是僧俗二眾,緬懷弘一大師,從在俗教書的時候,一直到出家為僧的學養,德行與道風。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無盡的懷念與感動。這本書對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我反覆閱讀的過程中,總是感覺到裡面有一個非常鮮活的影子,那個影子讓我從崇拜、景仰、一直到無止境地向前探索。書中有篇文章,記載某次大師向眾人開示的精簡法語:首先,他告訴大家要「惜福」;其次,他勸勉大眾應「習勞」,再者,則以「持戒」告誡大家;最後,他提到「自尊」的重要。惜福,就是要愛惜、珍惜福報。習勞,則是學習勤勞,積極面來說,消極而言,則可對治懶惰。而「惜福」「習勞」的生活習慣,是要緊緊地串連在「持戒」的這條繩索上的。所以大師教誨無論出家或在家,都要尊重戒法,在奉行戒法的當下要有一份誠意,以及堅固的決心。自尊,就是自己要尊重自己,不看輕自己,不讓自己隨便,它,可說正是統貫前三者的鎖鑰!我以為如果我們真正聽過這番話,且能納入我們的身心來受用,就是得到法的滋潤。修行!總是要你肯去做,你那個要做的「意願」提出來了,而且明確有力、踏踏實實地付諸「行動」,才能夠在良勢機緣的誘導下,產生一個個的連鎖反應。比方說各位想到圓光佛學院讀書,圓光的師資、環境,課程內容再好,總是要你跨進了圓光,才能學習、才能受惠。而這一行動力的展,是取於意志力的支持與運用,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在修行裡是最難能可貴的!

  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就是缺少了「自重」與「老實」。

  學佛修行與社會上開公司作事業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對開發公司、經營事業一竅不通,就我對現代社會的了,在這個時代,要募集資金、召集人力,從事種種賺錢活動並不太困難,機會很多。可是修行就沒那麼容易喔!因為安頓自己的生命,比開創一番事業更需要創發力與堅忍力。像我們剛出家時,是一顆耀眼的新星,但時日久後,你必然要回到自我---修道。回歸自我,是很冷淸的,每天面對自己的執事、出坡、禮佛、拜懺你不再有新意,有熱力。如果你又不能檢省自己,心性不夠純良,往後境來時,又不能超煩惱,垃圾越堆越多,可能就沒剛出家的美好愉快了。甚至還可能是闇昧頹喪、莫名奇妙地度日。久而久之,出家動機為何,就逐漸地模糊、逐漸地生起懷疑。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就是黑皮上所寫的「自重」與「老實」,不明白學佛修行是怎麼回事。我作如是想: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在出家時都很淸楚、很明白、很會修行,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儘管出家時並不很懂,這沒關係,只要你心志篤定地發憤學習,終究有站起來的時候。如果你現在還賴在過去的情境,以「不懂」當藉口,這就是不負責、不自重!那你永遠沒有希望囉。

  在你錯誤、而且很差、很不足的時候,還要不要自己?會不會放棄自己?

  我們前面提到的,要能夠持續我們修行的精進力,亦即要我們向善、向上、向解脫的內在力量能夠歷久彌堅,關鍵就在「自重」。要如何去培養起這種力量呢?首先,不要把修行的責任掛在別人身上,老是冀求佛菩薩的感應、加護,這不妥當!不是說佛菩薩不慈悲、不感應,而是你不能夠守株待兔地坐在那邊,張著嘴地等天下雨來喝水,這會渴死的。也沒聽說過哪一個人單靠感應而成了佛,因此適度而行是必要的。在修行的這條道路上,投注心力去開發自己的菩提性,是迫切必要的努力。我也不是剛出家時就能如是體會,這條出家修行路,我也曾經走錯、說錯、做錯…,可是儘管再怎麼有錯誤,我也不敢太隨便,讓它不明白地矇混過去,我還是很有心,在「想努力」的意識下,跌跌爬爬地走過來。從這樣的過程我體會到,一個生命要正確無誤,很困難,所以我常講「生命好艱難」。

  我所謂的艱難不是指有飯吃、有衣穿很艱難。因為我們著實沒有那麼完美的因果系統,來確保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的毫無繆誤。也就從這「沒有」的當下,我看到自己多麼的不足。試間各位:在你錯誤,而且很差、很不足的時候,還要不要自己?會不會放棄自己?如果答案是:我仍要我自己、我不願放棄自己--- 這一念,就是一份「惜護」,而生命的這一份「惜護」的意念,必然帶起來的,就是對生命的尊重態度。諸位了解什麼叫尊重嗎?舉例來說:這裡有一個純金的鬧鐘,它價值兩千萬,此刻四下無人,我若拿走它,往後的生活費用就不成問題。這時候你怎麼辦?拿或不拿?要知,約束行為的力量,不來自外在—沒有人看到,完全是在於你自己內心所起的念頭,帶起了你的行動,解釋了你不懂得「惜護」。

  而我們要惜護的東西,不是指這個鬧鐘,是指尊重所繫所屬的這個生命(這份尊重回過頭來,就是對你生命機會的把握)當你拿了這個鬧鐘的當下,就是貪瞋痂現行;在你轉化了這念頭而不去拿時,即是激發你那浄定有力的戒定慧的生命機會,惜護,就是珍惜這份力量,這也就是「尊重」。自尊自重,可決定引道出你一系列的行為品質,就修行人來講,就是輾轉相依因緣果報。我所強調的自重,就是指這個。

圓光佛學院我早就聽說過了,也接觸過了一些畢業的同學。我距離「學院」的日子己經有一大段時間了,對於學院兩個字感覺既親切又陌生。親切的是,我也曾經在佛學院學習,那裡頭有太多我生命的活動內容。我們知道,人生歷程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獨一無二的,學院的階段,在我的生命內涵長養了某些觀點、某些對這一趟生命的預期與努力的目標。在那裡頭,我重重疊疊地感受到生命的尊重與祟高,當然,也是艱難與困頓。
 

本網站會使用Cookie來協助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分析流量數據。若您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更多詳情請查閱本公司的Cookies使用政策。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