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願解如來真實義

心靈資糧

2024.06.28

教務長 寂慎法師

摘要

世人是無法單由字面上瞭解心經內容,四眾弟子多以誦讀祈他力幫助或勤於抄寫不知探求經文深義而捨去實踐的重要。

佛教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但卻不知不覺中流於一種形式,只知誦經寫經就是完成了傳教的責任。佛陀果真以今日這種哲學化的玄學來渡於當時也幾乎文盲的群眾。祈求他力非佛教信仰,心經是指導暇滿人生應行的道路。與日常生活脫節也非法,重要在於解經義而活用才是佛本意。

只憑他力信仰而悟彼岸不易,學者若僅用哲學也很難悟出佛智。心經其實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濃縮,可以只靠梵唄而無須解義嗎?如法事、葬禮、寺廟裏的儀式化就成了宗教家是人天師嗎?何況談功德?有言心經談空、若有若無也只表達某些思議方法,其實本人並不十分了解其義,亦即僅憑高學問要了悟是十分困難。

於此我須強調心是心行,一定要實踐,一味誦不解義是浪費時間,也會自欺欺人而帶進痛苦。活用於日常生活是真正價值,也如佛陀以生滅中不生滅價值度波斯匿王。如果只是抄誦,久之就能了真實義,不就等於喉痛胃痛用麻藥止即可。心不平靜有其業因,定要除業才能無掛罣、無有恐怖。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是古印度話的音譯,經西域傳至震旦,由玄奘大師所譯成中文,主要是指引有如何遠離顛倒苦海,在人間佛教指引悟道,時時刻刻讓佛力強於業力的心要。華嚴經有言法無人說有慧未能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六祖壇經有言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心經願解如來真實義
 

心經最後的謁諦謁諦波羅謁諦波羅僧謁諦菩提薩婆訶即是如日處虛空而來行真實義與禪自性佛的人間佛間,只是因地果地之差,果地是不生滅而因地卻生滅是不可能故心經有言談空只是部分,其實從頭至尾皆是不生滅。

說通及心通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很容易看懂是空的不空才有大,否則大從何來?佛陀在楞嚴經中言:放著大海而不要,卻去追海上的泡沫。就此也能看出空不空的真實義,天台宗有句名言,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即在言此義。佛法就是因果法,此就是以最高的理趣而非顛倒輪迴的六趣,雖然法爾如是皆因果,但是大覺者卻能以此得到生滅中不生滅價值,不僅如此還可以海納百川的心量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正等正覺,分別是法身色身報身應身的身心所成,也決非二乘自了只能有解脫身而不具三身真空妙用所及,所以心經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經的濃縮,是二乘不具的智慧,其共解脫的佛道不共又是以最高的理趣究竟通達因緣因果的信解行証教理行果道理。

佛法以認真講認真聽的因果最正,故華嚴經言佛法無人說,有慧未能了。瑜伽師地論言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楞嚴經言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聞自性、見性成佛。憂婆舍戒經言有人多生多世多劫布施、持戒、多聞,卻無解脫因,有人一搏食施一眾生、受一八関齋戒、聽聞一四句偈,就有解脫因。當然這是因緣具足來的,所以言須先有福、後有慧,有了人身卻不曾聞法是人生最悲哀的事,其結果也將會是福大禍大,因於順境生滅的福其禍將大,反之禍大福大,因於逆境雖然禍不小,但其不生滅的福將是世世用不完,也才有成就佛道的可能性。所以先有三種難,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善士難遇今已遇,後有三難,所作難行的慧眼、加行難行的法眼、所為難行的佛眼,才能究竟。所以六隨念、說通及心通為首要,其實說者也是聽最多者,佛陀曾言世間有兩種人福報最大,一者認真聽,一者認真講。故六隨念、説通及心通將是最具足的心要心經。

話說四句偈是佛門解脫因即果徹因源,只是會牽涉到佛教三大系即因賅果海,所以要深入教理行果才會智慧如海,其中大概有四種四句偈,最常見到的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緣所生法吾說即是空、亦是名假名亦是中道義。金剛經的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以心經這四句偈融了所有,所以在大乘起信論裏面言四覺體相通三大系。所以是佛道不共的共解脫因,其中受色不異空、想空不異色、行色即是空、識空即是色,又是楞嚴經廣五藴破五十陰魔的總相別相,所以這種修大止觀非小止觀,因除了種性不一樣的所棄捨以外,還有因果的所斷捨,所以小止観是先止後観、大止觀是先觀後止,天台宗的名言是戒急乘緩、乘急戒緩、乘戒俱急的大止觀雙運修或言一心三諦三觀三止,再因為要達到唯識三自性,遍計執性所轉捨的標準即心經的謁諦謁諦頭陀行獨處耐寂,所以在五道次第的資糧位上就要有除了四念住以外大乘起淨信的反八倒中觀見才有最高理趣。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只是相起無常性、相起無生性的泡沫非相、如露亦如電非不相,應作如是觀共解脫因。因緣所生法依他起中論破四生非有因非無因,吾說即是空入中觀的理入、亦是名假名的唯識實性行入、亦是中道義的中道實相義二入四行觀,就有很明顯的北宗禪中觀瑜伽行入南宗禪的明心見性佛道不共道理,其應機的般若道教理行果又有教法上的法無定法、理上的心佛眾生同一體性故法無高下的機理雙契,如日處虛空自覺覺他的弘宗演教覺行圓滿效果的信解行証一念三千真實義可由心經的四句偈總攝。

玄奘大師言眾生皆有佛性、其印度師父戒賢論師云有五種種性、優婆塞戒經談三菩提中唯如來菩提有菩提性、攝大乘論言意根有二,二乘在無間滅意、大乘在思量意。佛教三壇大戒,二乘盡形壽、大乘盡未來際戒體。三菩提中沒有菩薩,十法界卻有四乘。所以在現世有三菩提依他起五住地的四見思、一無明住地的薩迦耶見,入本體在世世有盡未來際四識住的補特伽羅我執,所以淨名經才有佛以一音演說隨類各得其解與各各隨所解,其中一音為指月的不二法、隨類為種性、各各隨悟性。故須隨此世教理行果而修、世世信解行証之行。在漢傳八宗中,有賢首宗性起思想、天台宗性具思想,而性起是礦中金性喻重點在金性的聖言量、性具在含金的礦喻重點在礦也含鐵銅銀行的比量與把礦鍊成金喻成佛的瑜伽現量般若波羅蜜。雖然這些量與現量都是正量,但是如果不先認識非量也無法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所以有唯識三自性的三所轉,其中所轉捨有二:所棄捨的下劣種性,少欲知足也不以少為足;所斷捨的三細六粗。分別是資糧位順解脫的大乘起信反八倒的獨處,因依他起五俱意識佛力抵不過業力沒修的人多故;加行位順抉擇的入本體耐寂依五眼力佛力強業力,無出家也要非家才能讓非量消失。即分別是心經謁諦謁諦的頭陀行。心經中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違緣來了,有這幾種表現,說明你真有修行。誰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

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細細數來,在自己幾十年的人生時光中,真正能夠過得舒心愜意的時光,其實並不多。生活中總是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煩惱。那麼當這些違緣來臨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抱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纔是正確的呢?從心經修行的角度來說,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對我們的考驗。如果你能夠經受得起生活的考驗,在不斷的經歷中使自己的心性熟,獲得成長,獲得提升。慢慢地,我們就會逐漸地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大圓滿。下面這幾種情況如果你也有,說明你是一個合格的修行者。第一種情況,你發現自己有違緣,遇到了困難和挫折,這說明自己的業障還沒有消盡,自己欠下的債沒有還完。當下業障現前,用佛教中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自己過去世造作的惡業,所傷害的眾生,現在成為了自己的冤情債主,他們要找到自己來索求償還。那麼我們首先就應該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對他們進行懺悔。

要懺悔往昔身口意所做種種惡業,所謂懺除業障,真心懺悔才能使業障消除,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心無罣礙的報冤行,67因中轉。第二,遭遇違緣時,我們不應抱怨,而應認為這是還債的機會。很多人喜歡自己一路順風,凡事都能夠順順利利,身體健康,平安,諸事皆能順遂。而當遭遇逆境的時候,自己一定會心生怨恨,或者一籌莫展。其實,既然我們明瞭因果,知道這是往昔所造惡業的成熟所致,除了懺悔之外,更應該要心平氣和地接受,反而應該轉唸作想:這個債欠下了,遲早都是要還的,逃也逃不掉。
佛經上告訴我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既然現在遭遇了逆境,說明現在就是因緣會遇之時,就是承受果報之時。既然逃不掉躲不掉,那麼現在承受,也就相當於現在就把債務還清,所謂無債一身輕,還清了業障,接下來我們的人生纔會走得更加的舒坦。所以不僅不應該抱怨,你反而還應有一陣竊喜,因為你要看到自己還清債務之後,將會變得非常的輕鬆和自如,無罣礙故隨緣行。第三,從修行的根本目的來說,我們的修行不是為了求福報,而是為了求解脫。那麼所有生活中遭遇的逆境,都可以成為自己修行的增上緣。在這種逆境之下,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很容易發出厭離之心,當真正的出離之心生起的時候,就是你正式地進入大道,開啟解脫之門的時候。

當一個人真信佛,真明瞭因果,真明白六道輪迴,一定不會對世間的一切福報產生眷戀與執著,而應該站在解脫的制高點,去重新看待當下所遭遇的一切。不會為任何境界所迷惑、所執著,反而抓住機會精進修行,將來才能順利的在通往解脫的大道上漸行漸遠。因此,如果你在遭遇逆境的時候,能夠出現上面的這幾種表現。你不僅能夠消業積福,能夠還債,還能夠逐漸的提高自己的修行層次,這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了。當我們把時間線拉得足夠長,我們站在無休止的輪迴之路上,再來看今天我們的覺悟,那一定是值得慶幸的。無有恐怖逆境無所求行、遠離顛倒夢想稱法行究竟涅槃,即達磨祖師的二入四行觀。

楞嚴經言二根本三相續、二決定義三修行漸次。二根本者,清淨真如、無始無明。三相續成六趣非量,二決定義者,因緣理趣自性佛、因果人間佛教無礙。三修行漸次者,三大劫所轉依至所轉得二轉依為心經波羅謁諦波羅僧謁諦菩提薩婆訶。其中所轉依迷悟依根本智真見道、染淨依相見道後得智,又有迷悟依明心、染淨依見性,前者中觀瑜伽行北宗禪、後者如日處虛空南宗禪,如此佛力強於業力淨法不斷可至所轉得者二轉依。其中所生得法身色身對無上菩提有始無終通達、所顯得報身應身對無住涅槃無始有終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成佛圓成實性。楞伽經中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自性佛三種意生身成就佛道,分別在六地前、八地前三解脫門、佛地前三清淨地。

四句偈的解脫是佛教的精神所在,是順於宇宙法爾如是之理,華嚴經有言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華經有言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所以要大開圓解要依佛陀曾經夜睹明星後悟出佛法的核心在緣起的道理,而所牽涉的範圍極廣,包括法界性與法性的同異是唯識中論之別、佛性與法性的同異是如來藏中論之別、佛性與法界性的同異是三大系之別,所以心經的唯心,由第六識出中論、第七識出唯識、第八識出來藏,而八七六三能變的法寶就是分別形成佛的三身處,離不開本跡緣起的核心,所以心經會是三大系的深見與七聖財的廣行所成,四句偈的解脫空性只是共三乘的隱覆說,如來真實義佛乘不共才是空性不空的無得而得的真實不虛。在法上教理行果的覺行圓滿無始有終就像是去了礦中的雜質即無始無明而鍊成金,所以斷証不相違背故說空,但在佛性的金性卻如六祖壇經所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滅、能生萬法、本無動搖、本自清淨,的如來藏五義有始無終故依証不依斷的信解行証。因此有華嚴經的四種法界観如來藏二義,其中二義者,胎藏界、金剛界;四種法界觀者,事法界胎藏界唯事無理、理法界法爾如是理、理事無礙由三大系、事事無礙的七聖財即妙法蓮花金剛界。

四句偈緣起如來藏三義:因緣所生法,吾說即是空、亦是名假名假名、亦是中道義。其中吾說即是空如來藏、亦是名假名不空如來藏、亦是中道義空不空如來藏義。起信論有言淨法熏習不斷有二:一者北宗禪還是妄心熏的中觀瑜伽行、一者真如熏的南宗彈,才入如來真實義,分別是真心妙湛非相非不相的水月喻,由依他起指月的水月道場,千江有水千江月妙用入空不空如來藏,故心經無根塵識和合、無四諦十二因緣、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真我的不生滅非不相的水月喻非唯水中月影的空。實性總持的自性佛水乳和合人間佛教才會是心淨佛土淨,此在二乘的柸蓋合是不會發生的,其離染取淨不了義不入如來藏故不能如實空如實不空的六度,所以在金剛經的破四相非份,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實性也不能如是住自性佛如是自性三身的降伏其心,故冰水喻非即非離無實無虛的不動尊是如來所得第一義四波羅蜜常樂我淨。而聲聞四諦、獨覺十二因緣、菩薩六度的三乘法只是共三乘的隱覆說空即緣起無自性的法性。藏傳現觀莊嚴論就是一部大般若經的由廣入略易持論,其中八事七十義一開始就以華嚴經性起性宗的南宗禪內四弘誓願的四菩提心而入,四菩提心:信願因賅果海行教理行果、果徹因源般若勝義菩提心、信解行証世俗菩提心。其中心經色不異空可以是願菩提心的因賅果海、空不異色可以是教理行果、色即是空即勝義菩提心、空即是色即信解行証世俗菩提心,也就是大乘起信論的四覺體相,反應出自性佛的人間佛教。

中論非有因非無因生:有因者,自生、他生、共生;無因者,無有情神識。第一義反八倒,轉八識的八不中道。六祖大師言法無頓漸、機有利鈍,皆是中觀見的無分別心善分別性般若波羅蜜。所以佛陀在時,有四眾弟子問有多種田,如何耕?佛陀言良田先耕故此言有情根基。再者隨緣無分別心,卻勿錯失良機。這不只是有漏至無漏解脫的問題,還有平等性的五眼力有為依無為的般若波羅蜜非唯五根五力所能及。故言般若佛毋者,二乘緣起自佛、佛緣起自菩薩因、菩薩緣起自般若波羅蜜,而利根者內外攝持在加行煖位受記佛子行、中根者登地受記、鈍根者八地才受記作佛。佛子者文殊表法,喻非佛弟子,有血脈傳承故;菩薩行者普賢表法,世世常行成就佛道故,首楞嚴王世稀有盧舍那身,此華嚴三尊的華藏淨土即如來真實義。觀自在的加行見大乃大勢至念佛圓通的實相、觀世音的堅固加行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比世間音轉識大,此亦如來真實義,故心經是三大系圓覺二十五圓通二諦三昧印的心要一實相印共三法印,是中道實相。

明朝四大師的藕益大師在教觀綱宗的五時八教言及佛的一代時教是教觀而已,分別是解門行門的二重教觀,在解門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所以資糧位的獨處就要有大乘起信反八倒水乳和合心淨佛土淨的佛知見化法四教理;在行門是有教無觀則罔的耐寂入本體、有觀無教則殆的薩迦耶見,所以聞思修的通行別行就成心經謁諦謁的信解行化儀四教,此將引起佛乘圓頓觀不共行入三摩地的通別五時。淨名經中文殊問疾而出的有方便慧解是以大悲為上首方便的二諦自性不生滅理體佛乘共二智的福慧二足所成,故由觀起五時八教;有慧方便解則綱宗時智相智慧悲智雙運方便道所成佛道,有福智二莊嚴的金剛性成佛三身自他受用莊嚴,也就是久病成良醫喻的大醫王心經心要具足三明六通千百億化身的如來事業,即信解行証圓教六即佛乘。

心經究竟通達:由6般若究竟能轉7通無始有終8達有始無終所轉,即謁諦謁諦波羅謁諦波羅僧謁諦菩提薩婆訶。在淨名經中維摩詰居士是金粟如來乘願再來世現有疾演教,佛陀知情遣十大弟子前往探疾,結果十大弟子雖都各有第一,但畢竟是佛弟子非佛子,皆不敢前往,就怕被淨名居士消遣,後來由文殊師利菩薩表法有血脈的佛子敢願意自往探疾,後來演出大法,有方便慧解、有慧方便解,其中有方便慧解即究竟圓通法持、有慧方便解即明仁達本。而因賅果海的教理行果即有方便慧解的頭陀行大止觀雙運修般若道、果徹因源的信解行証即有慧方便解悲智雙運行二智二加行方便道佛道的深般若波羅蜜。淨名經中的菩薩行表法普賢十大願,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其中不盡有為的性相佛法及僧、不住無為的二諦融通三昧印無二無別的盧舍那性相總持。

心經深入經藏心藏智慧如海,誦經不解義與拜懺結果心不轉同是很冤枉的事。雖然如此我們還是隨喜這些事,比整天妄念不斷、吃喝嫖睹好,所以何謂圓通法,金字塔喻最易懂,底層人多、高層人少,菩薩有二法要熟悉,隨喜從最低、回向至最高,這才是心經深入心藏的真實義,沒有底層那來高層、卻不能一直留底層,否則永遠不知覺什麼是真實義。另外還要有二智慧即無分別心、善分別性,才是般若波羅蜜,唯識678中,67有遍計執性、78無始無記性,此計非彼記,破了遍計執的業不起分別心造業、破了沒有善分別性的無始無明,有四眾弟子問過佛陀言有幾種田如何耕,佛陀言隨緣無分別心,但勿失良機故良田先耕而非不耕劣田,這就是悲智雙運的摩訶般若波羅蜜亦是如來真實義。佛陀有教法在三藏中,有二:教誡、教授,教誡為無始有終、教授為有始無終,教授又有二:對法論慧、經不二法定,倒是離相待無明業的戒律是無上菩提本故心經中有三學三藏法由般若來導向波羅密,67因中轉、85果地成。

般若波羅蜜佛母一,菩薩有二:假名、實義,菩提有三:聲聞、獨覺、如來,六道四乘十法界有四聖含菩薩。此一二三四是佛夜睹明星的佛法核心,二乘緣起自佛(此世五住地三菩提)、佛緣起自菩薩(世世四識住因行)、菩薩緣起自般若波羅蜜(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三大系),信佛乘、解整體真、行個體實、証本體義,即大乘起信論言摩訶衍諸佛秘藏勸修利益。獨處所棄捨圓教種性悟性、耐寂所斷捨別圓教究竟空性的二空真如。在有漏無漏上影響的只是現世依他起種性空性的五住地,二乘的空性只影響到見思住地的空性而大乘卻是無明住地的究竟空性;世世入本體的四識住卻是有為依三無為體的悟性,在唯識三自性上是所轉依的迷悟依外依他起入本體、染淨依內依他起入本體的所轉得二轉依八識轉成四智十如是,乃玄奘大師在印度無遮大會時無一印度修行人敢有意見的真唯識量,也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言的一念三千。也是馬鳴菩薩所造大乘起信論二諦自性內外依他起173智身重疊次第、信十如是單一次第般若波羅蜜二十一聚無漏成佛三身三無為體的摩訶衍諸佛秘藏。

楞嚴經中阿難發了願,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証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鑠迦羅心無動轉,己未得度先度人、自覺已圓後覺他,一在信願行菩提心、中觀瑜伽行,一在二菩提心、明心見性,此在六解一亦亡、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聞思修入三摩地、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普勝彼世間音、靜寂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金剛三昧、三學總持、三修行漸次成就佛道。

六、七意識有二:六的依主釋、七的持業釋,皆是遍計執性,但七是恆有覆無記性的無始無明,所以無等等咒使其無始有終。禪宗六祖有我等法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明心見性後,無念為宗故無十二因緣、無相為體故無四諦、無住為本故無智亦無得。初祖有二入四行觀,報冤行心無罣、隨緣行無有恐怖、無所求行遠離顛倒夢想、稱法行究竟涅槃。85是恒無覆無記性的有始無終,所以無所得故得無上菩提薩婆訶成佛。又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由六相應心所造、從身語意之所生又是意根七薩迦耶見相應習氣,今對佛前求懺悔即六、七因中轉般若的明心真妙觀察智是福德性智慧、見性實平等性智是金剛性智慧,這在很多四眾弟子雖然誦一輩子偈還是沒有智慧出來,此結果是很須要深思誦經不解義的悲哀處。至於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無終的85果地成自他受用莊嚴義即如來報身應身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承擔如來世業即登彼岸常樂我淨功德。

心經是來信解行証法身慧命功德財的心要,空只是佛陀的密意隱覆說終,不空才是真實義無終。藏傳黃教格魯派有兩大車軌,中論唯識二大系是宗喀巴大師的傳承有四部宗義的宗義寶鬘,其中的中論應成派有境無心是用來破現世五住地的種性差異,在化法四教中,二乘以見思惑為主,聲聞見思病重、獨覺見思病輕的四住地,大乘以無明惑為主,菩薩乘無明病重、佛乘無明病輕的無明住地破了即有境無心的棄捨。唯識有心無境破四識住世世常行菩薩道成就佛道的堅固加行自在加行經三大劫可到三清淨地的三身加行成佛。

福慧雙修是智者。福多慧少入天界,福報享盡亦輪迴或為寵物智慧低,慧多福少托空鉢,貧困修道資糧缺。但能了脫入法界,應修空有不二法,偏空偏有不週全,福慧雙全兩足立,超生死海解脫門,無二無別成佛位。學佛不在廣學多聞,要解行相資,落實觀修。世尊在世的正法時代,只是口傳及禪觀實修二法,並無大經大論之參研不休。行者從文字解義實相,要安住當下一心觀照實相,方可望於未來緣熟實證中道實相。

色身依他起是心經入門的四種覺體相而入如來真實義,在六祖壇經中有三十六對法,其中有法身色身對、報身應身對,是最重要的佛法核心。法身色身對真、慧命報身對實、報身應身對義,依他起不離世間覺悟,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性即智的智身慧命;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性即色的報身應身成佛的入本體三身,在法華經中有云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的教理行果、覺行圓滿佛知覺的信解行証。華嚴經中也說佛法無人言,有慧不能了,所以心經的誦寫、解義、開示悟入,就成了佛門不可或缺的行徑,也如同阿難在楞嚴經中所發的願:己未得度先度人、自覺已圓後覺他,如此就不只是教學相長而已,還具有菩薩戒中的三聚淨戒至覺行圓滿的佛道。

本網站會使用Cookie來協助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及分析流量數據。若您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更多詳情請查閱本公司的Cookies使用政策。

同意